橘皮竹茹汤组成
组成 | 陈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
---|---|
用法 | 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
功用 | 理气降逆,益胃清热。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
运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阻、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 |
方解 | 本方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临床应用以呃逆频作或呕吐、舌红嫩为辨证要点。方用橘皮和胃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甘寒之竹茹与辛温之橘皮、生姜相伍,则清而不寒;二是益气养胃之人参、大枣、甘草与行气和胃之橘皮相合,则补而不滞。 临床如见胃气不虚,可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门冬、石斛;呕哕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持续者,加柿蒂。 |
研究 |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反流性胃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顽固性呃逆、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病症。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增加食欲、排泄毒素的作用、能增加小肠吸收功能。 |
方歌 |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齐,胃虚有热失和将,久病之后更相宜。 |
提示 |
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中 |
《重订严氏济生方》:橘皮竹茹汤 |
|
组成 | 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枇杷叶(拭去毛)麦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汤洗7次)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
---|---|
做法 |
上药哎咀。 |
用法 |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功用 | 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
出处 | 《重订严氏济生方》 |
查看更多内容
《济生》卷二:橘皮竹茹汤 |
|
组成 | 赤茯苓(去皮)1两,陈皮(去白)1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麦冬(去心)1两,青竹茹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
---|---|
用法 | 麦门冬竹茹汤(《医统》卷二十七)。 |
功用 | 胃热多渴,呕哕不食。体强新病,未经苦寒攻下,或误投热药滞药,脉见洪数滑实,呃逆声重相连者。 |
出处 | 《济生》卷二 |
《麻症集成》卷四:橘皮竹茹汤 |
|
组成 | 竹茹、麦冬、建曲、鲜斛、炙草、橘红、沙参、谷芽、茯苓、杷叶。 |
---|---|
用法 | 加生姜,水煎服。 |
功用 | 麻疹胃虚羸瘦,呕逆不已。 |
出处 | 《麻症集成》卷四 |
《寿世保元》卷三:橘皮竹茹汤 |
|
组成 | 陈皮(去白)3分,人参2钱,甘草(炙)1钱,竹茹1钱,柿蒂1钱,丁香5分。 |
---|---|
用法 | 上锉1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
功用 | 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
出处 | 《寿世保元》卷三 |
《金鉴》卷六十二:橘皮竹茹汤 |
|
组成 | 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人参1钱,黄连1钱。 |
---|---|
用法 | 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
功用 | 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
出处 | 《金鉴》卷六十二 |
《活人书》卷十六:橘皮竹茹汤 |
|
组成 | 陈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
---|---|
做法 |
上锉如麻豆大。 |
用法 | 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
功用 | 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
出处 | 《活人书》卷十六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