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那些洒在国徽里的光阴
先生,在历史的记忆里,您打败物质、打败光阴、永存于世的不是美丽的容颜,不是绚烂的爱情,是满腹的才情,是凛然的正气、严谨的科学精神,还有建筑史上动人的篇章。
——致林徽因
01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逝世,年仅51岁。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季节里,她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个传奇的女子,让爱她懂她敬她的亲人朋友们怀念了一辈子,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文章,流传最广、也最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感情世界。这么多年来,坊间一直流传着她和徐志摩,和金岳霖,甚至和冰心的“醋”缘。而她被称之为“先生”,与丈夫、亲密战友梁思成的爱情和事业,却似乎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先了解一下先生的含义吧。
“先生”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触陌生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因此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正所谓“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注:春秋时期,指父兄;战国时期,指有学问的长辈;以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
我们再来看一看林徽因的介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要设计者,梁思成妻子。主要文学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逝世后遗体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我不知道,那些把她描绘成流连于三个卓越男子间的爱情圣手、甚至斥其为“绿茶婊”的“坐家”,还有那些被误导的读者,看到这段内容会作何感想。
也许有人说,这些我都知道呀!她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6岁那年被父亲带着去巴黎、日内瓦、罗马、柏林等欧洲各国游学,见多识广。战争年代,体弱多病的她和丈夫一起走遍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完成了2738处古建筑的绘测,还为编纂了《中国建筑史》大量搜集资料。
是的,越来越多理性的读者已经或正在了解林徽因,为她的才情折服,为她的坚守和奉献感动。
02
我相信,如果让林徽因选择一个词概括自己,她一定会选择“建筑”。
林徽因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无疑都是优秀的,但建筑才是她的最爱。少年时期游学至英国时,她跟着房东女儿黛丝去皮尔皇宫素描,被黛丝对建筑的热爱所感染,便悄悄地在心中埋下了学建筑学的种子。1924年,与未婚夫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该校建筑系不招女学生,她只好改读美术系,再选修建筑学课程,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学成归国后,夫妻共同前往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
林徽因的事业成就非凡,景泰蓝、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的设计都有她的参与。其中,国徽的设计历时最长。
1949年6月,已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学教授的林徽因作为专家被邀请研究草拟国徽方案,随即与清华营建系成员组成了设计国徽小组。
当时,周总理决定成立两个专门的设计小组(分别为张仃领导的中央美院小组和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小组),进行国徽的竞稿设计。
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院两个国徽设计组的人员和首轮方案
10月23日,清华大学营建系林徽因、莫宗江提交了其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并由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提供参考意见。图案由大孔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颜色用金、玉、红三色,国名字体用金色汉八分书。整体图案组织成汉镜的样式,象征光明。红绶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结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其皱褶模仿南北朝造像。
但结果是,忙碌了2个多月的一稿主体设计方案没通过。1950年6月1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讨论后,决定采用天安门城楼图案为国徽设计的主体形象。
6月15日,全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徽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梁思成设计组可将方案外圈与天安门图案合并,参加第二轮的设计竞赛。
搞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灵感,还需要良好的体质。为了将构想实现,3个多月的时间里,体弱多病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不能坐着,林徽因就靠着枕头,在床上摆上小几作画。实在撑不住了,就躺下去歇一会,然后接着画。那么爱美的她,根本顾不得家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因为地上堆满了各个国家的国徽资料、讨论的草图和设计的图纸。
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带领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提交了第二稿设计方案,将金色五星、天安门作为主体图案,选择红、黄两色为国徽的基本色彩。
中央美院和清华大学的方案各有千秋,评审团讨论热烈,一时难分伯仲。周总理来了后让大家各抒己见,并让朱畅向因病未能参会的梁林二人转达了修改意见。
接到通知的夫妇二人丝毫不敢松懈,抱着病体对稻穗的造型进行细节的改进和优化,精准细致地设计出了一个庄严雄伟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第二次会议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加会议。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报送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国徽方案,毛泽东宣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我们无法看到当时的场景,但可以想象,当听到如雷般的掌声响起时,林徽因一定泪流满面——对于一个建筑学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成为国家形象,更值得自豪的呢?
03
令人痛心的是,国徽设计完美收官,我们美丽的女战士却倒下了。1955年4月1日,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林徽因带着对这个世界无尽的热爱静静离去了。
也许有人说,国徽设计并非林徽因一人之功。是的,这是集体的智慧,先生也从未以此自夸。我参与了,贡献了,这就够了。
如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66年。看着那枚凝聚了她一生设计才华和满腔爱国情怀的国徽在天安门上闪闪发光,亲爱的朋友,你会对你的孩子、朋友说起这段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