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变成那个我们喜欢的人?
你有没有遇到那么一个人?
见到她的第一次就觉得她熠熠发光——她那垂流的长发,在鬓角梳着小辫子。她站在台上主持,穿着粉红色的裙子,仿佛她的眼会发光,一下子照满了整个会场。
她爱笑,笑起来的牙齿整齐得像玉米粒,你情不自禁想要伸出手去,她迎了过来,将你拉入人群。不合群的你在她的鼓动下,也和大家伙儿玩起了跳格子游戏。
时隔多年,你依然记得跳格子时她那跳跃的身影,在台上时她眼里发出的光。
于是,你依然在人群中去寻找这样的女孩,而那跳跃的身影和眼里的光就是按图索骥的地图。拿着爱的号码牌,却再也找不到相同的影子……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这就是青春期的光景,世界仿佛一下子立在眼前,看待别人的眼光变得异样。因为我们开始对世界对自己感到惊奇,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产生变化,思想像结了瓜果一般,有了跟以前不一样的东西。青春期在我们的回忆和臆想中被延长。
张爱玲说过:“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三十岁以前的记忆总会那么清晰,这些镜头就像是电影里的关键情节那般印刻在脑海里。三十岁以前的人生仿佛一步一个脚印,惊喜、感动、温暖的瞬间都被牢记,三十岁之后的日子就像从坡上滚下来,泥地里打滚般,三年五年一晃而过。
三十岁之后我们再没有用那样惊奇的阳光看待别人,我们见过了“世面”,我们相信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只能去回忆中寻找那个发光的人,从他那里找回青春。
很多时候我们寻找他人的闪光点,或许是因为缺失,或许是因为我们想要索求,但无论如何,这些被你喜欢的人拼成了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成为了你喜欢的自画像。
我们总会在某一个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庞,觉得亲切可人,而每一次的似曾相识都是这一种熟悉感的传递。
启迪多远思维
这些被你喜欢的人,才会发光。
因为你把他神化,唯有神化不可,你才能拥有自己的精神花园,你才能为了追求美好而活下去。
而我们寻找那些我们喜欢的人,其实就是在建构我们的精神花园,我们通过看到他人来认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库利说过:“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我们寻找喜欢的爱人和玩伴就是在寻找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
库利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我们总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遇见让我们心动的人,我们必须为他们筑造一个宫殿。这个宫殿里住着我们用心尺丈量过的稀有的一个或者几个人。在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必须是道德崇高的,行为正直的,性格也许有点乖僻,或许和你一样有点精神洁癖,但他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一个人。
因为住进这个宫殿的人,都是你对身边出现的人的层层筛选。这个宫殿就是你的秘密花园,它必须存在,这是你的精神净土。
无论那个人是否优秀,但在你的记忆中必须是优秀的,他的出现曾经点燃过你的生命。你在他身上看到了所有美好的图景,也许这个人越走越远,已经退出你的人生舞台,但是它必须存在。因为它是你在世俗生活下去的图腾,就像人类历史需要神话一样。
正心正举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写过:“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是一群木偶而已。”
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必须要有神话,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经历过偶像崇拜,那是他自己创造的神话,也是一个人自己打造的精神乐园。一个人只有丰富的精神家园他才是完整的,他才会觉得快乐和自在。而这些精神花园中会有我们学过的知识、会是日常感悟,也可能是音乐或自然天籁给予我们的心灵抚慰,但更多的是人啊。那些与我们日常聊天说话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在每一次的交往中进行着能量传递,是一种精神信息的交替和再生,它们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拨迷见智
有人说过:“当我们在黑暗中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爱就像手电筒的光,打在那个人的身上,但我们却是光的本身。”
我们往外看,就是将心中的光照向他人,而那些人会发光,是因为我们对其倾注了我们的爱。
开启自在之门
神话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遥远因为它美好,但是,我们喜欢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自己对外的投影与期冀。
我们在享受美好的时候不要苛求它,我们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考究古希腊神话,必然觉得荒谬无比。但是古希腊神话带给我们的精神洗礼和美的感受是任何一门科学给不了我们的。
我们对美好的希冀恰是一种对人生的渴望,这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所以,那个人会发光,一定要记得那束光是来源于你自己,那是你自己对外的热情和渴望。
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必将从我们自身开始寻找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那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一类的人,他们的光是从我们心底的哪个角落发出的?
只有将所有问题归根于自身,我们才能找到自我成长的钥匙,不断向更好的自己一步一步靠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