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自我”与“假自我”的对抗

文丨大胯 · 主播丨涂山

你能不能想起五件事,可大可小,是你特别想做,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

估计“五件”还不够的,这个清单如果拉长,甚至可以写到“十件”甚至更多。

为什么我们总想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由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等我们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我们自己,那这一生真的是白活了。

而这其实是大多数人都共有的一种现象,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真自我”与“假自我”的问题。

内观己心

真、假自我的冲突

可口可乐公司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一项调查——询问用户是否希望可口可乐改变口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希望改变。然而等真的改变口味之后,可口可乐的销量大减,用户的投诉信纷至沓来。

乔布斯也曾经一语道破这类现象:

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其实,真正做过调查分析的人都会意识到,调查所得到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意识层面”的,而这个意识分为两类:

· 一是调查者本人会按照原先的调查要求,制作自认为能够反映真实性的问卷,而这当中会存在很多的主观臆想,并不绝对靠谱。

· 二是被调查者本人会存在一种迎合的心理,并且在调查的短时间内难以进行深度理性思考,给出的答案也是大脑在浅层次思考之后的答案,大多也不具备说服力。

换句话说,调查者希望得到被调查者的评价;被调查者希望迎合调查者的“拷问”。

外察世界

真、假自我的本质

如果深挖一下会发现:在生活中,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是谁,另一种人是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而前者是“假自我”,他们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自身;后者是“真自我”,他们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自身。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

再深入一步,拥有“假自我”的人,就是那些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特别在乎外界的评价,甚至会将这种评价误以为是真正的自我。这导致的后果是:认同感、金钱、权利等“外部动机”,才是他们做事情的动力。

拥有“真自我”的人,就是那些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更加尊重自己的感觉,不太在乎外界的评价。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并且会伴随着由内而发的享受感,这是“内部动机”的主要体现。

回头再看可口可乐和乔布斯的案例会发现:

· 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往往都会陷入到外部评价体系当中,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对外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迎合外界的假自我”;

· 而乔布斯这类人,就典型属于那种真正能够奉行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已经触及到了自己的潜意识深处,遵从自己的内心,创造东西,由于这种东西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更可能触动别人的潜意识。这也是历史上那些伟大创新诞生的主要原因。

正心正举

真、假自我在现实中的意义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

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门前玩耍,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希望孩子们离开这里。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在这儿玩耍,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又来玩耍。老人又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并解释道:“我没有什么收入,只能少给你们一点了。”孩子们觉得15美分还可以将就,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依旧来这里玩耍,可是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在这里玩得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来这里玩了。

刚开始驱动孩子在这里玩耍的是他们的内部动机,也就是“获得快乐”。后来,老人通过给他们钱,成功地把他们的内部动机(获得快乐)转变为了外部动机(获得金钱)。

而这个时候,金钱是掌握在老人的手中的,老人通过直接控制金钱,从而间接控制了孩子的行为,最终实现了让孩子们离开的目的。

其实,如果扩展一下——故事中的“老人和孩子”,也可以换成“老师和学生”、“领导和下属”、“父母与子女”……我们很多人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内部动机,最终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当中,进而在无形中被外界掌控着。

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那么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是在控制着你的人生。

启迪多元思维

找到人生的核心

巴菲特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无数人认同这句话,但却鲜有人能够真的做到。于是很多人问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巴菲特回答说:

我最受益的人生教诲就是我的父亲一再对我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继续尊重你的感觉。”

乔布斯也曾经说过:要聆听你的内心,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其实,真、假自我本质的区别就是:不断审视我脑袋里的想法,究竟是谁的。相信那些很早就能觉知自己的一群人是多么幸福。

但我们终究也得意识到,并不是要将外部评价体系弃之不顾,如果没有外部评价体系的话,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现实检验的能力。而没有现实检验的能力,是精神病的一个诊断标准。

这里的关键在于,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谁更重要,谁是人生中的核心。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探寻真自我的力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试着带着点偏执的劲头儿,去追逐一些你特别想追逐的事物,以此来滋养你的真自我。

有一颗光的种子,种在你的生命里面。你必须用自己去浇灌它,否则它就会死亡。

祝吉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