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十六)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1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02
释 解
当初老师认为《易》仅仅是一部卜卦手册,是某个时代的卜筮和行事记录。《易》之所以有一些预示未来的功用,是因为它所记录的事件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易》属于器技层面的知识,与仁德大道的修炼无关。五十岁以前老师仅仅在器技层面研读这部书,没有在仁德大道修炼上重视这部书。在经历了短暂的从政和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周游回到鲁国后,老师晚年的潜心于古籍整理时,仔细阅读了《易》,发现它记载的前贤的经验和哲思,足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指导自己成就仁德境界。当研读《大过》卦辞“栋挠,利有攸往,亨”时,犹如醍醐灌顶,番然悔悟,春秋之时病在“本末已弱”,要正本强体,就必须在本末上修复。为此,老师感叹道:“要是老天能给我数年的时间,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明白《易经》中的仁德光辉,重新研学《易经》,就不会有五十岁后的从政的过失,以及后来周游列国的落魄的大过了。”
03
释 字
加
《说文》: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古牙切。
《玉篇》:加:古瑕切。益也。
《说文解字约注》:段玉裁曰:“本书:'譄,加也;诬,加也。’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诬人曰譄,亦曰加,故加从力。引申之,凡据其上曰加,故加巢即架巢。”舜徽按:今语所称訬架、打架,当以加为本字。人受诬不平则争骂,甚者至于殴斗。骂声不艳,故加字从口;盛气作势,故又从力。所重在力,故许收入力部,不入口部也。凡相骂之语,例多增益逾实。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故加字引申为凡增益之称。
汉字“加”,从力从口,是“嘉”的初文,本义是夸奖、嘉奖,后“加”用于表示“言说用力”而产生诬枉、夸大。另造“嘉”。《说文》:“加,语相增加也。”引申为增加、外加、放置、施行等。本章“加”为“增加”义,其中含有初文的“嘉”义。“加我数年”即表示上天如果嘉奖我,让我多活几年。
易
《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羊益切。
《玉篇》:。易:余赤切。象也。异也。转也。变也。又以豉切。不难也。
汉字“易”甲骨文像双手持器物向另一器物中倾注液体之形,会倾注给予之义,是“赐”的本字。《说文》:“易,蜥易,象形。”不确有误。易字本义当为倾注,引申为赐予,又引申为更易、变易。又特指书名《易》。本章易指《易经》。
04
素 说
前一章对“夫子不为也”的缘由和道理进行了述说,让弟子把握圣贤君子“志道依仁”的贫安自乐的富贵观。告诫弟子君子的幸福快乐在于“据德依仁”上,因而生活的富贵和贫贱都可以收获仁德道义,违背道义而获取的富贵会损仁害德,让人无知麻木,是君子所须警惕的。本章通过老师“可以无大过矣”的期盼,表现了老师一向永不满足的反省好学精神,让弟子体悟圣贤君子的“不贰过”和下学上达的不懈追求。当初老师认为《易》仅仅是一部卜卦手册,是某个时代的卜筮和行事记录。《易》之所以有一些预示未来的功用,是因为它所记录的事件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易》属于器技层面的知识,与仁德大道的修炼无关。五十岁以前老师仅仅在器技层面研读这部书,没有在仁德大道修炼上重视这部书。在经历了短暂的从政和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周游回到鲁国后,老师晚年的潜心于古籍整理时,仔细阅读了《易》,发现它记载的前贤的经验和哲思,足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指导自己成就仁德境界。当研读《大过》卦辞“栋挠,利有攸往,亨”时,犹如醍醐灌顶,番然悔悟,春秋之时病在“本末已弱”,要正本强体,就必须在本末上修复。为此,老师感叹道:“要是老天能给我数年的时间,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明白《易经》中的仁德光辉,重新研学《易经》,就不会有五十岁后的从政的过失,以及后来周游列国的落魄的大过了。”本章体现着老师对《易经》的理解,反映出老师日新参省的精神和下学上达的不懈追求,。让弟子体悟老师的“知天命”、“耳顺”、“不踰矩”的人生境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反观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的过失,省察自新后逐渐达成的。
本章需要注意把握的是“无大过”三字。对于本章理解的关键是“无大过”。首先“加”不是预言而是回溯,不是说“过几年后到了五十岁才去学《易》”,而是说上天如果能让时光倒流,让我回到五十岁,重新审读研究《易经》,我就可以在从政时避免一些不切合仁德大道的做为,就可以避免后来的周游列国的一些过失了。因此本章强调《易经》在仁德修炼中,对行为规范,对判断力提升的作用。“无大过”,重点不在于瞻望未来,而在于慨叹既往,是对于从自己五十岁到近七十岁这一时期的反省假设。让弟子把握他的人生成长、修养完善、境界提升的过程。注意“大过”亦是《易经》中的一个卦名。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孔子对易学已经有很深的造诣,总结自己的经历,试想如果自己早几年学易,就会更早些看破时事,如果重新选择,可能就不会有大过了。大过是指什么呢?我们看《易经》大过卦'《彖》曰,大者过也,栋挠,本末弱也。’……栋挠,栋梁弯曲了,是因为两端,本和末,比较弱。文化,这个支撑中华民族、支撑人类文明的脊梁,在春秋时代开始弯曲了,看似大厦将倾而未倒,是由于这根栋梁的本——传统,已经式微了,弱了,人们都不在乎了;而它的末,年轻一代,子孙后代,也将随着这种传统文明的消亡,而逐渐的势弱,人类的未来实在堪忧。那么,根据这一卦的提示,可以说《易经》通过大过卦给孔子指明的方向,就是要他固本培末,也就是:整理传统文化,此为固本;教育下一代,此为培末。”另外,孔子重新衡定了《易》的性质,奉之为崇德广业、显幽阐微、彰往察来、求道明理之书,由此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境地。另外有学者纠缠于“五十”,其实五十就是五十之年,不必以一五一十作他解。对于“易”“亦”之争,应以古论“易“为准。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