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中医|中医“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
TCM and Dialectics
中医学与辩证法
|中医“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
个人简介
张元素,是李东垣土豪的师傅,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但是每次遇到期末考试的时候都会被拎出来,作为“金元四大家”的干扰项,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张元素跟刘完素、张从正放到一起,确实有点傻傻分不清。不过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张元素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中医理论上的成就,并不比金元四大家小。
张元素 (约 1151-1234 ), 字沽古 , 时称易水先生 , 易州 (今河北易县 )人 ,金代著名医学家。 以他为代表的易水学派 ,以脏腑病机及其辨证为中心研究内容 ,同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争鸣于医坛,并驾齐驱,推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张元素小时候就用功读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试,考出功名,走向人生巅峰。那时候,他对中医并没有什么兴趣。悲剧的是——27岁考进士,张元素在答卷的时候竟然犯了“庙讳”。古时候的避讳是很严格的。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要遵守。这个所以这件事非常严肃,张元素同学以后都别想通过科举走向人生巅峰了。
那怎么办呢?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他决定去学医。他勤学苦思, 洞彻医术,由于曾治愈名医刘完素而名震燕赵大地,前往求医者接踵相至。临床中,张元素注重药物气味的升降浮沉与疗效的联系,提出“用药之大要,更洋别 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款加减用之” 。将《黄帝内经》等医籍的经典思想与理论引申类推于临床实践,辨证施治.张元素依据《内 经》所论,对药物气味厚薄、阴阳作了深入的阐述,创立了药物升降浮沉学说,首推为按脏腑虚实寒热的药物分类学。
张元素“多管闲事”
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
第一个行医救人的故事是说张元素有一次急诊,在路上的时候看见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子,他出于医者的本分,主动上前询问,一问果然如此。这个男子患有严重的胃病,是常年旧疾了。一直以来也找了不少医生看病,吃了不少方子,本来家境还算殷实,但是长久下来,病没看好,钱也没了。没有办法之下只能慢慢等死,张元素听了之后非常同情,他给这个男子细细诊治之后对他说:“你去这个地址,也就是我家,拿几副药,不收你钱,吃个几副应该就会好了。”这个男子将信将疑,但是别无他法,一试之下,竟然不出两个月,病情好转,他逢人就说张元素是神医。
第二个行医救人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张元素采药归来,看见山下村子里停了一口棺材,旁边亲属在哭,张元素上前询问,得知这是一个难产的女子死了。但是张元素看见棺材底部竟然有血流出,他赶紧对家属说开棺。周围人觉得他疯了,但是一位老者认识张元素,他考虑了一下便同意了。开棺一看,果然一个女子肚子隆起躺在棺材里,张元素迅速下针,没要多久,听见孩子的啼哭,妇人也慢慢睁开眼睛。周围人顿时以为张元素是神医下凡,纷纷跪拜叩谢,凡是有个疾病便前去张元素那问诊。
这就是张元素行医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张元素医术的高明,张元素的这些故事也将一直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中。
张元素性格谦逊
张元素性格谦逊体现在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家里坐诊,有一个叫刘景升的病人前来求治。张元素望闻问切,看见病人面色蜡黄,形容枯槁,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样子,他给病人相面之后诊脉,果然是这样:“你的病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身体大热,已经耗损严重,估计活不了几年了。”那人听完之后很绝望,他闷闷不乐的离开了。
但是转眼之间,三年已过,他去别的地方出诊居然又在街上碰到了刘景升,他顿时惊讶万分,因为刘景升此时是红光满面,不仅没有病态,还身强体健,说话的时候中气十足。张元素便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仙人,求到了仙药。
那人看到张元素态度谦逊,就告诉他:“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在家绝望等死,但是路过一个道士,他说自己来自茅山,我命不该绝,他便让我每天吃一个梨,生吃、炖汤,干梨,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基本上人就好了。”从道士走了之后,刘景升每日吃梨喝梨汤,不曾想每天的精神越来越好,也能吃下饭了。
谦逊的张元素听完之后,立刻自愧不如,然后对自己的徒弟说:“行医治病,但凡病人有一点生机,你就不能放弃,山外有山,我们要多去向别人学习。
挑战权威的张元素
张元素敏于思考,敢于质疑传统的中医理论。那么,张元素对传统的医学观点,提出了哪些质疑呢?
东汉末年,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理论,在医学界一直具有统治地位。等到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张元素大师,拍案而起表示不服。
张元素认为,要想治病,不能光讲什么太阳、阳明、少阳、厥阴这些大家听都听不懂的东东,你就看看这个人五脏六腑,哪个出了问题就可以了嘛!我们把这些症状,和脏腑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对应,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病出在哪里。五脏六腑都有寒热虚实,应该详细分析。比如说肝,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这些都是脏腑辨证的说法。肝主疏泄,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有的患者心情抑郁,总觉得胸闷,还容易发脾气,久而久之,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等都出来了,这就是很典型的肝气郁结。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出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是脏腑辨证的思路。
这一点,张元素受到了东汉名医华佗的启发(华佗可不只是刮骨疗毒哦)华佗的著作《中藏经》里,就非常强调五脏六腑的辨证法则。(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死生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很多现在我们听到的中医术语,比如:肺气虚、胃热、肾阳虚、肾精不足,都是在脏腑辨证的思想上总结出来的。相比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内容更易于理解,也更加细化。所以现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里,讲脏腑辨证的篇幅非常长;而《中医内科学》教材里,基本讲的都是脏腑辨证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