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2次深入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如今要建108个卓巴仓·天堂牧场

推文第1193天

有机农业的本质是环保,而环保不仅仅是空气、水、土壤的健康,还包括动植物的生命是否得到保障。前几天参加耕读大学第5期学习,很幸运听到了环保卫士的分享,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本文整理自耕读大学第五期学习课堂

视频:扎多老师分享前唱歌预热

扎多老师与张孝德老师是多年的好友,为三江源和牧区生态保护一起并肩工作过,这次来到张老师的老家关头村,参与耕读大学在关头村“三亲教育生态村”的规划。11月13日晚进行了分享。

老师简介请点击上方视频

扎多老师在山西长治关头村村委会分享

扎多老师:

我叫哈希·扎西多杰,哈希是我的姓。网上百度”哈希“好像是什么产品,哈哈,如果是产品也是我生命最珍贵的终端产品。”扎西“是吉祥的意思,”多杰“是金刚的含义。

在家乡的传统文化里,人们是很讲究和重视姓氏的,同一个姓氏是一家人的说法根深蒂固地存在老一辈的心中,同姓结婚就等于是嫁自家人或近亲结婚一样避讳的。关于我的姓氏“哈希”,我只零零散散、道听途说的了解一点。

据说“哈希”姓氏起源于玉树江赛部落,驻牧于通天河南宁恰河流域,与格吉卖玛部落相连。“哈希”具体指的是什么我也不甚了了,在我的家乡有很多18希结尾的姓氏——依希、拉希、让希等等,“希”在藏语里有痕迹、遗迹之意。

去年,在跟四川甘孜的环保人,也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巴桑的一次聊天中得知,他爱人的奶奶和我同姓。据她回忆,“哈希”姓氏的部落在一次战争中几乎被斩尽杀决,幸存者落荒而逃,但他们是从哪儿大败而逃的,奶奶也记不起来了。历史记载,民国30年(公元1942年),江赛部落遭受马家军队的血腥屠杀,人口损失重大,一部分牧民逃亡异地。

我的父亲在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与世长辞。关于父亲没有什么记忆,唯一和父亲有关的记忆便是在我长大后,有人提起我的父亲就会夸赞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一些需要背诵的学习资料过目成诵,这就是我对我父亲唯一的、欣慰的、隔空的、温暖的印象了。

我对8岁特别敏感,因为母亲在我8岁那年去世了。母亲叫阿萨·扎卓,她是属于玉树宗举部落,驻牧于治多县城附近一带。我的姥爷姓氏为阿公,一个研究姓氏的朋友介绍,阿公姓氏的由来很有意思的:解放前,家乡是以游牧狩猎为业的部落,“见者有份”是当时的狩猎原则,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看到别人狩猎,这个人就一定会分到一部分食物,而“公”在藏语中有隐瞒、隐藏之意。

可以说,我是一个孤儿,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因为没有父母,印象深刻地心酸过两次:第一次是参加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不知道把钱给谁的时候;第二次是我成家结婚的时候。

我13岁第一次看见别人吃菜,在此之前我只见过牦牛吃草,没见过人吃草,还纳闷:他们拉的是不是牛粪?居然用两个棍子夹菜!那一年也是第一次看见猪。

我是帐篷小学出来的。白天放牧,晚上把牛羊赶回来,然后去学校。一家到另外一家要走一天,那边都是游牧人家,尤其到了春季,只要有绿草,牛羊就跟着跑。

关于孤儿,我特别有体会,三毛流浪记,卖火柴的小女孩,心里老是疑问:当时上海那么繁华富有,为什么三毛还那么可怜?圣诞节前夜那么宁和,为什么小女孩要忍饥挨饿?但是,我可以在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的地方,活得好好的。

德国、印度、埃及、香港等都去过,我是一个一辈子流浪的人,但有机会见到许多厉害的人,感觉很幸运。

草跟树是没有办法对话的,耕读大学应该有更广的视角。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民族和故乡,也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

01

青藏高原的独特性

扎多老师从地理和气候角度,“中国是撞出来的”、“如果青藏高原没有隆起,我国南方地区很可能是一片荒漠”,幽默地阐述了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南极、北极)、中华水塔和亚洲水源地的独特性与重要价值。

  • 中华水塔:近40%的人们享用着从青藏高原流出的水源,并且赖以生存

  • 全球气候影响: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气候启动区和敏感区的特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将必然影响到北半球乃至全球。

扎多老师叮嘱耕读大学学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不仅仅是农耕文明要“有机”,还要关注牧业等更多领域,“三农问题”中还有“牧业、牧民、牧区”问题。

青藏高原研究所提供

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亚洲水源

气候变化:三江源水源危机

中华水塔在干涸

阿拉善没有地表水,荒漠化严重,这个在藏地感觉不明显,因为藏地是亚洲水源地,不缺水;好多年轻人去了那里,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家园的危机,参与到了游牧文明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

牧区生态移民的反思。过去,大批的牧民被“生态移民”,决策者很多还是农耕文明的思维,认为牧民太可怜了,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树和草没有办法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好心,但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牧民的生活习惯,

藏族人不同于内蒙人,可以任意吃羊羔肉,我们认为羊羔有成长的权力,不能任意宰杀。如果一个藏族人办屠宰场,会被当做魔鬼,连他家里的茶都不会喝。朝圣,等身头,拜完需要五六个月,青海湖是我们的圣湖,绕湖一周朝拜需要10个月。

02

与索南达杰的故事

下面是一段视频,名字像是谍战片:

《可可西里往事:县委副书记枪战18名盗猎分子被杀》

1992-1994年,在无人区,我与索南达杰一起工作。我们俩一个村,他是我的老师。

“可可西里”和“藏羚羊”一些词我很敏感,每每提及我都会想到索南达杰。他说过,只有可可西里死过人才会引起人们重视,不是盗猎者死几个就是我们死几个。

1994年1月18日,40岁的青海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称号。

从此,我跟他成了死人与活人的关系。

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

扎多老师在索南达杰的墓前

扎多老师与索南达杰

03

涅槃重生的“卓巴仓”

青藏游牧文明是一种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当中的青藏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价值以及与此相呼应的青藏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它彰显给我们是青藏游牧民族的集体人格。

青藏游牧文明既是青藏高原特有生态环境所决定的结果,也是藏族游牧民族上千年创造性适应这种环境所选择的结果。

青藏游牧文明具有:天地人和,崇尚自然秩序的宇宙观;与大自然敬畏谦和相处,永被恩泽祥辉的自然观;要受益先给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其中“生态”是青藏游牧文明生存的根基,而“和谐”是其核心价值的内容。

它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和节约人类自身劳动的文明类型。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深刻地影响着高原的经济生产活动和居民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它的文化具有许多与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域明显不同的特征。

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和依傍着雪山蓝天,又使高原居民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使我们相信在自己身边有一个真实的神灵世界的存在。

游牧人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是由草原生态环境决定的。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基本生存问题,青藏游牧人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好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要纳入到尊重自然的轨道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形成了游牧人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藏族人信仰佛教,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众生”,这是佛教关于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佛教认为: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之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一切众生平等”。佛教的一系列戒律便是“众生平等的具体落实”。这种戒律实际上起了一种敬畏生命、善待万物的生活方式。

上图左二:玉树地震后,一位90岁的盲人喇嘛住在救灾帐篷里,每天把自己食物的一半丢到帐篷外,时间久了,好多野生动物睡在他的帐篷底下。活佛圆寂那一天,好多动物围在他的墓前不肯离去,我想这就是生命之间的呼应,每一个生命潜力无限

这与居高临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来看待、处理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关系,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藏族游牧民族基于这种信仰和基本哲学思想,维持了雪域高原众生生命共同温暖的家园。

由于要生孩子和教育孩子,藏族女人是不能杀生的,哪怕是一只蚊子(左起第三,是90多岁的一位老妈妈,生态移民到了格尔木;尽管格尔木蚊子很多,叮得满身是包,但她手里只拿着一个白色软塑料布,只是驱赶,一个英国人还就此拍了一部影片)。

因为他们信奉藏传佛教,相信“六道轮回”,任何一种动物都有可能是自己的下一世或是别人的上一世。(左一:那位满脸笑容的母亲相信死去的女儿化作了红嘴乌鸦,神奇的是那只乌鸦经常会飞到她的肩头)

藏族女人只做挤奶等白色的事情,红色的事情是男人们做的。所有的妈妈是没有沾过血的。

为了生存,不得不宰杀牲畜,这是很矛盾的过程。

但是,藏地刚宰的牛羊是不吃的,不吃新鲜肉,因为它们还有活着的记忆,需要念经超度。小牛羊更不宰杀。

但是世界在变,商业性的屠宰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一个亿的诱惑很难抵挡,“资本来的时候,再坚固的万里长城也会倒塌”,所以需要从藏族文化的根源教育入手。

在过去青藏高寒草原、藏族游牧民和草地畜牧业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互补的动态平衡关系。不然藏族人也不会延续,布达拉宫也不可能建造起来。

然而,现代的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出现了好多社会问题:移民到城市的藏民,偷盗、离婚率升高,出现了许多年轻人自杀的现象。

世界大交融后,新的平衡亟待建立。

西藏和青海这边矿产很多,但不能过度挖矿,否则会永久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

“当佛教没落到最后没有僧人了,当草原退化到只有沙漠的时候,藏文化也就消亡了”。

所以,要推动“卓巴仓”项目,以应对生态失衡和游牧文明衰微的危机。

那么,什么是“卓巴仓”?

“卓巴”是牧民的藏语译意,“仓”是家的译意 ,合成为青藏游牧人家。

“卓巴仓”项目计划,将应对青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和青藏游牧文明传承衰微的问题,以回归青藏草原并传承游牧文化的知识青年创业者为主体,以生态自治、生命和谐、生活幸福、生产可持续为理念,以自下而上综合内生的创新治理机制为动力,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整体系统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以催生、孵化、陪伴、推动和自主为策略,与具有创新活力的青藏牧区合作组织、生态文明示范村、家庭生态牧场、相关性的企业、研究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和政府资源,进行跨区域合作及联合,创建生态牧场、景观牧场、休闲牧场、养生牧场等全新的青藏生态牧场。

3个核心6个子项目

涅槃重生的“卓巴仓”,不仅要传承青藏游牧文明的核心价值,还要汲取人类以往其他文明的精髓,昭示人类未来全新文明的智慧。

“卓巴仓”将在高天圣洁的雪域高原,孕育、催生并孵化出一个个众生和谐并真情温暖的天堂牧场。

“卓巴仓”未来所孵化出来的每一个天堂牧场,它不仅是所有生命天堂的家园,也是青藏高原—亚洲水源的守护天使。

“卓巴仓”的要素构建,一定要表达出未来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后现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卓巴仓”要吸收青藏高原日月山川的灵光和修行利他的人文精气,要洋溢出母爱无私阳光的精神光芒!

这,就是“卓巴仓”的梦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