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中医有关的东西,医生文作者有必要kankan中医的可以参考一下

作者张酒儿,中医本科生。

首先说,我只是中医本科生一枚,见识十分有限,仅仅是说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希望写中医文的作者可以参考(也是希望能给中医的普及做点贡献)

1.伤寒老师交给我们的八个字:【胆大心细,心圆行方】除了遇事要在心里考虑周全外,中医做事必须堂堂正正,至精至诚,胸中一股浩然正气。所以,在设计中医人物的时候,莽撞型、猥琐型、智商低下等等,都是不合适的。

  2.中医主要分为两大学派: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两派几乎水火不容,两派的特点,伤寒学派开方多有干姜、附子、桂枝等温性药,温病学派则常用石膏、黄芩等寒凉药。老师跟我们说,中医学院里面换届,伤寒掌权就会撤掉所有温病,温病掌权就会撤掉所有伤寒,二者学派之争深刻表现在日常的一切中。(我个人算是伤寒派的。。)

  3.《伤寒论》自成一个体系,和其他中医所学的知识、思维都不太相同,学伤寒的专攻《伤寒论》,学温病学内科甚至学针灸,都也要重点学《伤寒论》。一个中医可以不读《黄帝内经》,但绝对不能不读《伤寒论》。

  4.张仲景在专业中医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扁鹊、华佗甚至孙思邈,至于李时珍,地位比较尴尬,没有大家了解到的名气大。

  5.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注意四诊合参是必须的。特别是我们伤寒学派,望闻问是最主要的,切脉是第四位,切脉是用来验证前三诊辩证内容的,切脉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不要把切脉神话。南京有个叫黄煌的中医,一个号260元rmb,他看病几乎不切脉,而是腹部触诊(按里面是否有坚硬或者其他病变),病人要是强烈要求诊脉,他也就是简单摸两下,说“你脉跳的快,你脉跳慢”云云。清人齐秉慧在他的医案里面也说过,明清两季医者过于依赖切脉,背于仲景正义,切脉者,能辩浮沉、迟数、虚实、滑涩,也就是了。作者写小说,不要再把切脉吹的多大,不然我们压力太大了,来个病人问啥啥也不说,就伸个手让你摸,你要是书光摸脉不行,他扭头就走T_T

  6.【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两个不同医学体系,内经为当时宫廷医学,辞藻华丽,注重针法,流传于黄河流域;伤寒辞藻朴实,【注重临床】,传承于【汤液经】,算是神农一脉的,中十篇398条字字珠玑,偏于汤药,于针灸法则多为辅助手段,流传于长江流域。

  7.养生和导引术等等本身没有问题,子午流注也不错,可现代不是几千年前,人们吃穿住行毫无规律可言,情志方面也不注重调整,【一个加班到十一点回家的人,怎么可能去好好养生?】更不要说pm2...了。中医养生是一个不错的就业前景,但中医的根在临床,在治病,在民间。

  8.中医没有神药,如果非要找出一个神药,我告诉你,只能是【人参】,只有这种在同仁堂里标价几万块一根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够续命剂。【注:人参续命,只是吊着一口气,是给医生留下抢救的时间,而不是让病人真的延长寿命】

  9.信巫不信医者,不医也。别说什么巫医同源了,前面那句话是祖师爷扁鹊亲口说的。

  10.现代学中医,就要学纯中医。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中西医结合这种事,最好是西医研究人员或者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来做。因为西医和中医属于完全不同的流派,中医是精英学科,必须要形成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一种或然思维,和西医的必然思维是完全对立的。),所以学中医就要纯,不然不中不西的,只能是庸医。【老师说,中西医结合,又叫中西医凑合。。。】

  11.【中医和西医是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但是,这两种医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谁优谁劣、谁对谁错之分。中医是个体化医学,一个病人有一个医治思路,西医则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西医毕竟发展比较短,他们承认自己发展的未来式个体化治疗。我个人对西医没有任何歧视,虽然西医在某些领域、手段、药物上面存在着各种弊端,但它毕竟也是出于【将痛苦减轻】的想法,西医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中医应该帮助、辅助西医,而不是因此嘲笑、讽刺西医,当然学中医的更不能因为西医统治世界就自卑。【西医的剖腹产手术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医学发明】

  12.中医永远不能脱离临床,单纯研究性的那不是中医。

  13.中医世家子弟完全不是那种N……的二代,作者写的时候千万注意。【举例:我学校不是名牌医学院,我的下铺,他的爷爷是X中医药大学(北方第三)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教授,他的姥爷是那个大学的校长,同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院长(从官职上应该是中医届第一人了),这样的世家应该很厉害了吧,可下铺那货高考没考好(分比二本线高了不多,英语40多分),就正经填志愿来到我们这,家里坐着两尊大菩萨,愣是不给他动用关系近X中医药大学(祖孙关系十分好,他姥爷曾让他改成娘家姓的那种),中医前辈为人做事之端正,由此可见。】

  14.开雌雄蝈蝈一对的医生,是我们中的败类,不配称医。

  15.中医经络从古代到今天,一个穴位也没有变过。

  16.日本的汉方医学研究已经十分厉害了(特别是他们对汉方的普及、以及现代研究),我们实事求是,虽然他们是日本人,但是许多前辈对于中医的贡献也非常之大,学伤寒,必然绕不开那几个日本人。而且中医在日本比在中国貌似要受欢迎(未求证),作者可以考虑让主角去日本装X,那边人傻、钱多、识货。

  17.针灸很好,但绝不是万能的,别吹针灸,因为现在太多针灸都是骗子(怎么说呢,一般都是取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等穴位,不能说没用,调理脾胃,通达气血,能有点用,天天扎肯定是好的,但是冷不丁去扎一次,还收钱,我在旁边实习觉得有点于心不忍,唉。)

  18.中医也是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在伤寒论中有涉及,叫做抓【主症】,而非正常应该抓的【主证】。不知道能不能理解这个意思。

  19.中医主要还是开方子啊,但是我看过的中医小说真是没有多少专攻这个的,现在西方现代医学都盯着中国的方剂研究呢,中国人自己却不重视。【方剂,英文单词我忘了,和“方程”是一个词,对的,就是解方程那个方程,在他们(和我们)的眼里,方剂就如方程一样复杂且美丽。】

  20.藏药有人在炒作,没有广告吹的那么神。番红花的药用价值和他的价格完全不成正比,开方子的时候遇到红花,用我们的草红花就行了,番红花不是老百姓吃的起的。

  先回答14条的问题:14条是因为鲁迅曾写过,小时候中医给他父亲开药,需要同穴雌雄蝈蝈一对(要么是蛐蛐,记不太清了)。

  21.说气话来没完的人,可能是肾虚。中医讲肾主纳气,肾虚的时候,吸气少呼气多,随着说话,一部分气“吐”出去,这就是肾虚多话。

  22.麻黄的剂量,以麻黄汤为例,南方一般开6克,京津一带9克,黑龙江15、20克。越往北气候越寒,人的腠理坚实,所以要加大剂量。【麻黄含有麻黄碱,提前可制毒品,故药店一般不会给病人开过多量】

  23.伤寒高热不退,又没钱吃药的(多在古代发生),可以“以衄解之”,用竹签刺破病人鼻腔,使其流鼻血【此办法源自郝万山老师的父亲,原理是血汗同源,伤寒不得汗解,故用衄解。】

  24.一般有水平的中医开药,不是特别情况不会超过20味,一般10味左右就好了 。伤寒学派善用经方,有时候3、4味药就搞定。

  25.曾经有个学生感冒,但是他里虚中气不足,老师想给他用经方,但是学校没法煎煮,就改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用沏开的感冒清热颗粒冲服】,第一次听到这样合方用药的时候惊艳了好久!

  先写这么多吧,以后想到什么再补充。有什么错误或者不恰当的话,希望内行前辈老师们指教。

  1.11

  1.是关于药引子,这个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药引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指引药入经,中医脏腑经络辩证常说肝经、肾经等等,比如开了个补肾的方子,这里的药配伍确实有补肾的功效,但是这些药都不走肾经,于是加上点盐,因为盐入肾,让这盐引药力入肾经;

  二、是宋代的时候,国家官办药房,有人可能听过太平惠民和剂局,就是这样的地方,里面的药好多都是中成药了,比如六味地黄丸,你去抓六味地黄丸,药房不可 能在现场给你搓药丸,丸药早就备好了,可是呢,人除了肾阴虚以外,没准还带点别的状况,比如你还有点气机不畅,于理应该加一味陈皮什么的理气,可是中成药 大药丸早就搓好了,加不进去,大夫就给你单开一味陈皮泡水,和丸药一起吃,这个陈皮在这叫药引子。前断时间我爷爷便秘,我给他用麻子仁丸,因为泻下药有伤 阴之虞,我又让他每天吃熟梨两枚,因为熟梨生津,这里麻子仁丸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熟梨就是药引子。

  三、到了明清后世,药引子就没这么复杂了,所谓的药引子,就是满大街都能找到的药,如葱姜蒜,大枣,芦根等等,房前屋后长一堆,药房利润小,大夫开药的时候就把这些药让病人自己能预备,叫做药引子了。

  2.针法里面的“烧山火”和“透天凉”,听上去很酷,其实烧山火就是“三进一退”的针法,刺出热流;透天凉就是“三退一进”的针法,刺出凉气。我上次见一 个老大夫给咽喉肿痛不能进食的病人用透天凉,取最简单的曲池合谷,让一股凉气沿手太阴肺经直达咽部,减轻其疼痛。

  原理吗,科学家都研究不出来,我们不好瞎说,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发烧、头痛的时候,常常用手揪自己的脑门,或者嗓子疼的时候揪嗓子,发烧头痛咽痛这是热,“揪”就能减轻痛苦,揪是提拉,应到针上就是退针,透天凉“三退一进”生凉气,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同理我们胃寒,用力按肚子舒服一些,按就是挤压,应到针上就是进针,烧山火的三进一退,生热流,也不难理解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