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碳中和与ESG新路径!长三角“ESG可持续投资与EOD项目开发”高峰论坛圆满举办|律新社在现场
地球上的生命,对生活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制定了严格的排放规定。一夜之间,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成为了比黄金更珍贵的货币。许多动物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耗尽之后,被存放在博物馆中休眠……”
5月28日,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机电商会专家委员会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碳中和’新路径与ESG新探索”长三角“ESG可持续投资与EOD项目开发”高峰论坛暨绿建投法治共建联盟启动仪式现场,一位发言嘉宾播放了一则源自某档节目的“虚构设定”视频,引发共鸣。
随着人类工业化发展进程,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核心气候议题,这也与地球上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
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而随着ESG理念和EOD发展模式的兴起,在为高能耗类型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利用、创新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5月28日的高峰论坛现场,在100余位现场嘉宾与5500人次线上观众的见证下,十五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绿建投法治共建联盟”,共同促进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携手提升产业合作与建设,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创新群力。
01
ESG、绿色技术创新、EOD、绿色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绿色建筑……
一个个“热词”在“'碳中和’新路径与ESG新探索”长三角“ESG可持续投资与EOD项目开发”高峰论坛上频频出现,引发热烈探讨。与此同时,论坛举办地、位于前滩的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会议室窗外,塔吊持续运行着,又一栋高楼即将在“钢铁丛林”中生根。
建筑业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在这一背景下,这场云集了法律、建筑、能源、金融等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峰论坛,恰逢其时。
论坛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机电商会专家委员会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绿色技术银行、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上海市建设协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江苏省生态环保科技产业商会、江苏省安装行业协会、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和安徽省安装和机械设备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王唯骏主持论坛。
论坛伊始,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马屹致开幕辞,阐述了论坛举办的背景与意义,并表达了自己对论坛的三点期望:首先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听取各行业的声音,凝聚共识,只有准确理解新词、热词背后的深刻含义,才能精准地找到自身在这场系统变革当中的地位;其次是希望为长三角地区碳中和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对策,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远景的实现涉及到多领域多行业主体的利益,而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法治的手段;最后,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打响“绿建投法治共建联盟”品牌,联盟聚合了建设与环保产业企业协会、环境能源交易机构、科研单位、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和行业媒体,属国内首创。马屹表示期待将此次论坛的研讨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作为联盟的第一项成果,进一步形成工作机制,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事业正处在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现行投融资和业务模式亟需创新突破。今年,机电商会正式启动国际产业合作机制建设,成立专家委员会,汇聚业界精英资源。未来,希望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资源优势,加强与各单位沟通,进一步促进ESG投资理念和EOD项目开发模式传播与倡导,推动生态体系建设,共建绿色低碳生态圈,积极助力碳中和,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马玉宝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建筑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碳排放达标的关键因素,也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此次高峰论坛汇聚诸多产业专家,围绕碳中和,特别是绿色建造进行研究交流,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为国家绿色发展,为世界节能减排做贡献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机电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毛志兵围绕“'双碳目标’与绿色建造”,以视频形式带来了精彩的演讲。据毛志兵介绍,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建筑生产和建筑运行,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约21亿,占全国总量约20%,因此运行阶段是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他对各阶段“双碳目标”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建材工业的特性决定着碳减排存在天花板,更难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建筑“双碳目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面向全生命周期、全参与方、全过程,抓住城市、项目、社区,通过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来“做优存量、做精增量”,履行好“双碳目标”责任。
除了绿色建筑,绿色金融也是当下的“热词”,两者的结合将衍生出更多的创新交易模式。PPP模式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20年11月,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累计入库项目9954个,投资额15.3万亿元,其中绿色低碳项目达5782个,投资额达5.5万亿元,分别占58.1%和35.9%。
中国机电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围绕“绿色债券与PPP项目融资”的主题,讲解了债券在PPP项目融资中的角色、绿色债券对PPP项目融资的支持作用与路径。王守清认为,我国绿色PPP债券市场现有问题包括:绿色PPP项目债券市场结构失衡;法律规范未完善,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绿色债券平台割裂,第三方评价机构不成熟。王守清还提出了完善和促进我国绿色PPP项目债券运用的建议:完善统一法律规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第三方认证,扩大投资者规模;创新绿色债券市场机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今年是碳中和元年,距离2060年的40年间,碳中和总路径是什么?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同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以卡亚公式为切入点,通俗易懂的结构性剖析了“双碳目标”。卡亚公式的四个变量分别为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碳排放量。诸大建强调,2030碳达峰,不要以为现在可以发展碳锁定高发展项目,它们会变成没有人敢要的负资产;2060碳中和,不要以为碳补偿碳捕捉杯水车薪末端处理会有大作用。诸大建认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需要大幅提高“老能源”的能耗效率。后2030时代,建筑行业碳排放将越发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但应从当下开始建设绿色建筑。诸大建还对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从追求GDP高增长转变为追求高质量。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何本次论坛要谈EOD与ESG?EOD与ESG的内涵是什么?
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 )是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据《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EOD模式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而非仅仅财务绩效的价值理念、投资策略和评价工具,将深刻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ESG投资在全球出现史无前例的增长。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生态环境部EOD试点项目评审专家周兰萍认为,EOD项目实施的难点在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与项目策划定位、项目融资信用结构设计以及政府保障等密切相关,若要实现EOD的可持续发展,则应积极引入ESG投资理念。就EOD项目中的ESG投资而言,“E”环境方面应关注重点包括低碳零碳负碳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应用以及生物多样性;“S”社会责任方面,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治理、乡村振兴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社区治理;“G”公司治理方面,则应特别关注合规管理,尤其是诚信合规。
高峰论坛上,还有一个全国首创的联盟正式诞生——为共同促进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携手提升产业合作与建设,经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绿色技术银行、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上海市建设协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江苏省生态环保科技产业商会、江苏省安装行业协会、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安徽省安装和机械设备协会、上海典韵律师事务所、《建筑时报》《项目管理评论》杂志社十五家单位倡议,发起成立“绿建投法治共建联盟”。
“绿建投法治共建联盟”将不定期开展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关注建设行业生态环保法治建设,推动专家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建设及其对建设行业发展的影响。
2.结合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共同促进建设与环保企业内部合规体系建设。
3.调研企业需求,共同建立企业法律合规风险与纠纷解决预警机制,推动建设绿建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与掌声,到会的联盟单位代表依次上台,在平板电脑上郑重签约,宣告了“绿建投法治共建联盟”的正式成立。为呼应绿色低碳主题,本次论坛还用电子链接替代了所有纸质会议资料。
0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硬仗,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低成本减碳的重要工具。本次高峰论坛,也是全国碳市场启动系列活动之一。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并表示,生态环境部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与碳税等手段相比,碳交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以市场化机制,通过价格传导的方式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与研发中心主管常征围绕“碳中和与ESG——碳交易机制下企业的机遇与路径”,在以“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上进行了分享。圆桌讨论由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机电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周月萍主持。
据常征介绍,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原理是总量控制和交易(Cap-and-Trade),首先制定总量目标,然后将总量目标转化为可交易的配额,将配额分解到各企业后,配额盈余的企业就可以自主将配额交易给有缺口的企业。对于管控企业来说买碳存在成本,因此可以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而对于配额有盈余的企业,卖碳可以带来收益,能够激励企业节能减排。此外,投资碳资产有回报,能够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带动绿色金融发展。在ESG体系中,环境治理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管理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未来在气候风险管理、碳资产开发上,在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上采取的策略与ESG中企业碳信息披露方面有更多提升、参与的机会。
律新社了解到,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可以看作是碳交易的起点,规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目标。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这一年,国际碳交易额仅为108.6亿美元,到2008年已增至1263.5亿美元。2020年,全球碳市场再创历史新高,交易总额超过2290亿欧元(1.8万亿人民币)。
“在2008年,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便关注到了碳中和这一问题,以一场碳减排量交易调研为起点,开始探索新领域法律服务。”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原副秘书长黄文回忆了13年前的那场调研。他提到彼时上海国仲对于“碳交易”这种新型交易模式高度关注,并认为在CDM机制下“碳交易”有较大发展潜力。
聚焦“碳中和经济发展与法律服务”,黄文探讨了碳中和经济法律规制的两重性,并分享了对碳中和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思考与相关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
黄文提到,首先,从仲裁实务视角观察,新交易往往带来不确定性,如果双方对同一事实没有成熟、统一的观念与定义,可能会产生纠纷;第二,应警惕、防范部分企业以碳中和为题进行炒作;第三,应尊重市场规律,在地方政府层面应以大局之观而非攀比,有规化、有步骤地推进碳中和,企业层面则要防止盲目的跟进碳中和业务。
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国设立了绿色技术银行这一综合性服务平台,旨在集聚国际国内创新绿色技术资源,通过绿色技术评估、认证,推动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产业创新融合,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绿色技术银行总部首席法律顾问倪受彬以“绿色金融:法律与产品”为题进行了分享,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全球实践、绿色金融的背景与中国绿色金融的实践。倪受彬谈到,要推动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不能仅仅是碳市场的交易。绿色技术的特点是不稳定性、投资的长期性,普通商业资本往往不愿介入,因此国家通过绿色金融的立法来推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之一,201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700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构建了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
香港置地集团公司副董事、法律服务中心总经理徐波结合香港置地的绿色开发实践,分享了对绿色开发的体会和展望。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香港置地确立九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确定了商业、人群、环境、社区四大策略,在集团层面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香港置地坚持绿色建筑认证计划,并陆续签订了5笔共计68.5亿港元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此外,徐波还从法务职能角度,分享了对如何帮助企业打造健康高效、可持续运营机制的思考。
在上海典韵律师事务所环境合规部负责人葛枫的主持下,来自三家企业的嘉宾围绕“绿色低碳与企业行动”的主题,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经验分享。
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原总法律顾问姜琼提到,苏美达集团战略新兴业务以清洁能源及生态环保为主,包括水处理、固废处置、土壤修复及能源工程、光伏产品、电站运维等。苏美达集团推动绿色供应链行动——不绿色不采购,并创新发明无水印染新技术。在清洁能源与生态环保方面,苏美达集团也探索颇多,升级形成了“EPC+”商业模式。
中宜生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环保科技产业商会会长、江苏省安装协会会长蒋东良以“纵横交错 知行合一”为题,围绕变局、破局、布局展开论述,提出要建设政治上有方向、发展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四有”企业。
苏伊士新创建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周永强介绍了其公司在亚洲的布局,涉及土壤、空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废焚烧等领域,并结合废转能发电厂、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污泥处理厂、武汉河道综合治理、常熟建筑垃圾管理等案例,分享了减少碳排放、形成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经验。
03
碳达峰、碳中和必须依法、依规,期待有更多法律人关注这一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贡献法治智慧,为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作出法律行业的贡献。
参考资料:
《碳交易 未来最大的商机》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q4Sd
《发电行业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建材行业还会远吗?》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9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