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 Mühlig连叔:连叔你好,一直关注你的文章,现有一事比较迷茫特想向连叔请教。由于清明假期回乡扫墓的原因,便向9岁的儿子讲了清明的习俗,扫墓的流程,顺便提到了死亡的问题。孩子对死亡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在他的睡前闲聊时间,我们就这个问题闲聊过几次。通过几次聊天,特别的假期回来以后,明显感觉出他对死亡害怕,总担心我们什么时候会死,死的时候痛不痛,死后会去哪里,会不会有下辈子 ......等等看似幼稚,我却又无法回答的问题,本想着打消他的顾虑,告诉他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珍惜现在,正常的死亡应该是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平静的离去,就跟睡着了差不多(毕竟我也才39岁,双亲健在,没有经历过大的离别,无法告诉他更多),我们要远离危险才能避免意外,意外的死亡应该是比较痛苦。直到昨天,孩子告诉我“爸爸,爸爸,过奈何桥的时候我不要喝孟婆的茶,我要好好的记得你们,我长大了要发明长生不老药,一共要10颗,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一共十个人,都不能死掉,要一直一直活着。”听着孩子的这些言语,老父亲很是欣慰。因为孩子从小感情就比较细腻,这件事情已经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每每静下来他便要去思考,要发问。我跟妻子商量着必需要好好的,系统的跟孩子聊聊,避免他的胡思乱想,打扰到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年,但苦于阅历有限不知如何才能消除他的顾虑,好好的面对这个不太友好但又充满希望的世界。廷予,敬上。廷予:你想系统地和孩子聊聊死亡话题,以消除他的顾虑。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死亡与人生所有方面相联系,是庞杂无边的、动态的、持续更新与丰富的主题,它不是百科全书里翻出来的标准答案,念一遍了事,我们得用一生去理解死亡。比如清明节,家人围着一堆土怀念亲人,还要搞不少仪式,从科学的角度,它一点也不科学。但它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慎终追远,所以民德归厚。知道自己的来源,传承祖先的美德,我们可以活得更有归属感、更有责任感、更高贵,所以清明成为怀念、反思与团聚的重要文化事件,没有它,中国人的人生、家庭与文化就不完整了。又比如,用无穷的理念来分析,人却是永生的,存在无数多的宇宙,里面生活着无数多的我们,在有的宇宙,你现在才出生,在有的宇宙,你做着不同的事,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在有的宇宙,你已经活在未来。即使只有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单一宇宙,构成我们的原子若无穷次重新组合,迟早会重组出同样的一个我们,我们的人生重放一次。这概率当然极极极极小,不过,在无穷的世界里,再小概率的事情都会发生无穷多次。你看,知识的增加,对死亡的理解也会不同。不过,无穷的理念能够缓解我们的死亡恐惧吗?可能也不行。恐惧死亡是人的正常反应,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孩子谈到死亡一点也不怕,那才值得害怕。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知道死亡,都会怕到强撑着不睡,以为一睡就会死掉,后来太困了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对死亡恐惧的理解就更深了,更接受了。死亡恐惧终生存在,因为有它,我们才会珍惜时间、健康与生命,才会爱、才有了布施与宽容。不必因为孩子有正常的死亡恐惧而恐惧。在这件事上,孩子的反应正常,他还有了研究药物的目标,倒是你过于焦虑了。教育焦虑是许多家长的通病,在任何时候都想塞给孩子一堆知识、道理与标准答案,不必如此拔苗助长,生活中很多时候更需要抱一抱,亲一亲,逗一逗,聊聊天,孩子需要欢笑远甚于知识。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知识的传授得见招拆招,随机应变,孩子感兴趣,问了,那把自己的知识用他听得懂的话告诉他,不懂也不必装懂,承认自己不懂,也还在学习。如此即可,不必用力过度,放轻松。否则,搞得孩子太紧张,压力太大,反而更难体验到人生之美,知识之美。祝开心。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