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称活国手的名医
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孟河医派,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葛洪医药之延伸。
孟河,是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新北区)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历代名医辈出。
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
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
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代表人物费伯雄(1800-1879年),治病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
博览《内经》、《伤寒》,对金元医家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均有深入研究。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
从经典中吸收精华,力求治病醇正,“和治”、“缓治”,在平淡用方中获奇效。
咸同间以医名,远近求诊者络绎不绝。
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太后患肺痈,诏伯雄诊视,获愈。赐匾曰:“是活国手”。道光帝患失音,进药也愈。赐联:“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著《医醇賸义》、《医方论》、《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怪疾奇方》等。
费伯雄方26首
胃 痛
一、通幽汤
[组成]当归身、升麻、桃仁(研)、红花、炙甘草各3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调和气血,开通胃府。
[主治]胃脘痛。
[来源]《医方论》
二、韭汁牛乳饮
[组成]韭汁、牛乳等分。
[用法]时时呷之。
[功效]去瘀生新,开通胃气,补血润燥兼通大肠。
[主治]胃脘痛。
[来源]《医方论》
火 证
一、雪乳场
[组成]生地9克、熟地9克、天冬4.5克、玉竹12克、五味子1.5克、当归4.5克、白芍3克、山药9克。
[用法]人乳100毫升,藕汁100毫升,加水适量煎。温服。
[功效]滋阴润燥。
[主治]燥火。
[来源]《医醇賸义》
二、加味三黄汤
[组成]黄连1.5克、黄芩3克、黄柏3克、连翘4.5克、丹皮6克、山栀4.5克、赤芍3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热服。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实火,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错语,口燥咽干,阳狂烦躁。
[来源]《医醇賸义》
三、胜湿清火汤
[组成]茅术4.5克、白术4.5克、茯苓6克、苡仁24克、石斛9克、石膏15克、知母3克、猪苓3克、泽泻4.5克、荷叶1片。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清火除湿。
[主治]湿火,重阴生阳,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欲舌白。
[来源]《医醇賸义》
四、润肠丸
[组成]大黄、归尾、羌活各15克、桃仁(研)、大麻仁(去壳)各30克。
[用法]蜜丸。
[功效]通润。
[主治]伏火燥结。
[来源]《医方论》
痰 证
一、星香散
[组成]胆星24克、木香6克。
[用法]为末服。
[功效]治痰而兼行气。
[来源]《医方论》
二、三仙丹
[组成]南星曲、半夏曲各120克、香附60克。
[用法]糊丸。
[功效]治痰而兼理气。
[来源]《医方论》
三、辰砂散
[组成]辰砂30克、乳香、枣仁各15克。
[用法]温酒调下。
[功效]治痰而兼定惊。
[来源]《医方论》
四、茯苓丸
[组成]半夏曲30克、茯苓(乳拌)30克、枳壳(麦炒)15克、风化硝7.5克。
[用法]姜汁糊丸。
[功效]行气化痰攻积。
[主治]痼结之顽痰。
[来源]《医方论》
五、七气汤
[组成]半夏(姜汁炒)15克、厚朴(姜汁炒)9克、茯苓12克、紫苏6克。
[用法]加姜、枣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开解郁结。
[主治]七情受病,兼有痰涎。
[来源]《医方论》
带 下
一、当归煎丸
[组成]当归、熟地、炒白芍、炒赤芍。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虚人之带下。
[来源]《医方论》
二、白芷散
[组成]白芷30克、海螵蛸(煅)2个、胎发(煅)3克。
[用法]为末,酒调下6克。
[主治]赤带。
[来源]《医方论》
三、固下丸
[组成]樗皮45克、白芍15克、良姜(煅黑)、黄柏(煅黑)各9克,
[用法]粥丸,米饮下。禁忌:若荣卫虚损者,不可服。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白带。
[来源]《医方论》
其 它
一、茯神四逆汤
[组成]茯神6克、附子9克、干姜3克、人参6克、甘草1.5克、木香1.8克、砂仁3克。
[用法]水煎微温服。
[主治]真心痛,水来克火,寒邪直犯君子,脘痛,呕吐,身冷,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
[来源]《医醇賸义》
二、茱萸附桂汤
[组成]吴萸2.1克、附子6克、肉桂2.4克、当归9克、白芍4.5克、白术3克、木香1.8克、乌药3克。
[用法]以枣2枚,姜3片水煎,去渣温服。
[主治]肝气厥逆,胁下及腹中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以皆青。
[来源]《医醇賸义》
三、茴香四逆汤
[组成]小茴香6克、附子9克、干姜3克、破故纸6克、杜仲15克、茯苓6克、甘草1.5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肾气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
[来源]《医醇賸义》
四、牡丹皮汤
[组成]丹皮6克!赤芍3克、木通3克、萆薢6克、花粉6克、瞿麦6克、泽泻4.5克、车前6克、甘草1.2克。
[用法]苡仁60克,煎汤代水煎上诸药,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泄浊通淋。
[主治]湿热内蕴,移于下焦,小便混浊作痛。
[来源]《医醇賸义》
五、黄连涤暑汤
[组成]黄连1.5克、黄芩3克、栀子4.5克、连翘4.5克、葛根6克、茯苓6克、半夏3克、甘草1.2。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中暑,猝然而倒,昏不知人,身热口噤。
[来源]《医醇賸义》
六、通痹散
[组成]天麻、独活、当归、川芎、白术、藁本等分。
[用法]研为末,每用9克,酒调服。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痹在身半以下,两足至脐冷如冰,不能自举者。
[来源]《医醇賸义》
七、羊肉汤
[组成]当归、白芍、煅牡蛎各30克、煅龙骨15克、生姜60克、炮附子60克、桂枝22.5克。
[用法]每服30克,羊肉120克加葱白煮服。
[功效]敛阴生阳,补虚固脱。
[主治]虚脱。
[来源]《医方论》
八、补火丸
[组成]石硫黄3克、猪大肠2尺。
[用法]将硫黄为末,实猪肠中,烂煮3时,取出去皮,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10丸。
[主治]寒疫阴厥,猝急之时,当病投之,功效大而且速。
[来源]《医方论》
九、治喘方
[组成]破故纸(酒蒸为末)300克、胡桃肉(去皮研烂)600克。
[用法]蜜凋如饴,每晨酒服25毫升,不能饮者,熟水调。禁忌:忌芸苔、羊肉。
[功效]温肾纳气。
[主治]喘与咳、腰脚痛。
[来源]《医方论》
十、正气天香散
[组成]香附24克、乌药6克、陈皮、苏叶各3克、干姜1.5克。
[用法]每用15-18克煎。
[功效]解郁散气。
[主治]滞气。
[来源]《医方论》
十一、白术散
[组成]白术3克、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各1.5克。
[用法]为末,米饮下。
[功效]健脾和胃,消肿而不凝里。
[主治]水肿。
[来源]《医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