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这个世界吗——当下诗歌写作的新经验”对谈成功直播
写作经验与现实经验
霍俊明指出,世界正经历亘古未有的巨变,人的境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日常生活、文学生态、及写作经验的问题随之改变。尽管诗歌创作是一种合力,涉及超验、想象、虚构种种问题,但经验,无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诗歌的经验和现实经验之间是不对等的,诗歌经验的累积可能会慢于时代经验,胡适、郭沫若都在诗中写到对新时代、对工业社会的憧憬和赞颂,文学经验有时呈现为一种进化论意义上的经验。但近年来,以郑小琼为代表的打工诗歌表明,诗歌经验有其自足性,有延迟和不对等的现象存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和诗歌都有其独特性。
王士强谈到,70年代末城市人口仅有百分之十几,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每年一千多万人来到城市生活,中国城市化加速度成长,农业向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现在城镇人口达到60%,多数人已在城市生活,可以预见未来绝大多数的人口将是城市人口,这种变化是历史性、革命性的。诗歌应当面对和表现这种变化,表现这种变化中人的现实境遇、内心困境,否则诗歌将是失职的。诗歌有其特殊方式和内在规定性,应实现新的、时代性内容与诗歌的意味、深度的结合。
杨碧薇表示,从小对技术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也许是人类集体经验里的无意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朝谦指出,老庄时期我们就已有了这样的恐惧,然而人类无法脱离技术生活,海德格尔也对无处不在的技术发出追问。诗歌的本质是怀旧的,而技术永远往前看。如今少有作品能提供新的视野和经验,刘慈欣《三体》那样超现实的杰作少之又少,穆旦三四十年代的诗歌相当现代、超前,而当下新经验题材写作值得注意的是杨克的组诗《在华强北遇到未来》《以模具制造簇新的世界》,呈现未来科技与诗歌的交汇。的确,我们无法回避技术与诗的矛盾,如批评家胡亮所言:“要敢于置疑科学对诗艺的取代。事实上,谁都可以伤害谁,谁都不能取代谁。”
邰筐以“月亮”意象为切入点,谈写作经验的变与不变。自从有人类以来,月亮还是那枚月亮,亘古未变,但“月亮”作为抒情本体,在几千年来的写作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明月几时有” “床前明月光”这些不曾改变的人类共有情感经验到现在的李红旗写月亮,“一个农村孩子半夜去茅房,抬头看见月亮像一块冰糖”……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个体经验在不断强化。当下的时代正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日行万里上天入地早已不再是幻想。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我们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通讯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社会因素,还有物理空间的挪移也会对一个人的写作产生影响。站在乡村月光下的一片麦地里和在城市立交桥下去凝望月亮,你的心境和抒情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目前不争的事实是诗人们大都离开乡村来到了城市,或者正走在奔向城市的路上。从一点奔向另一点,这种状态就是分别态,中间隔开的这一段距离恰恰适合我们在回望中让情感得到过滤,达到深刻和理性的状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让登月的宇航员去写月亮,和一个拥有乡村经验的诗人去写城市会有哪些不同?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时间轴上,唯一能让诗人跨越情感维度的就是当下。只有把当下融汇和消化好了,我们的写作经验才有可能从历时性抵达共时性。
乡村经验与城市经验
谈及乡村经验与城市经验,霍俊明表示,“在老家唐山,依然有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村庄,不能挣脱生活的惯性,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变的,读王维的山水诗也可以看出一种不变。”作为同时代人,面对同一段历史同一个时代,折射出的经验也有所区别,重要的是通过想象力和时代经验的切入,能否提供新鲜的经验,有没有提出新的东西。
王士强表示,“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鲁迅语),经验存在代际、族群,性别、区域的差异。“孩子回老家,把庄稼地误认作草原,我们这代人和孩子一代已经出现了经验上的巨大差异。”要想表达同时代,需和时代维系合适的距离,把握一个度,才能看清时代,距离太近无法看清,太远无法产生共鸣。既要入乎其内,进入时代内部,也要出乎其外,站到一定高度观照时代。
邰筐认为,我们需要练就瞬间生成记忆的技能,“诗人得具备光速一样的大脑和蜗牛一样缓慢的心。”写作的时候,要从火箭时代退回毛驴的时代。写诗是人类独有的技能,如果不具备情感,很难写出好诗,机器人没有情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杨碧薇说,“我们属于文字的一代,看文字书长大,而90后属于图像的一代,看漫画长大,新新一代在影像传统中长大,近期热映的《刺杀小说家》将游戏和影像结合,今后各艺术门类的经验会更加互通。”
对当下诗歌写作现状的反思
与会嘉宾谈到,当下诗歌有一种类型化、跟风式的倾向,自我重复、互相重复,诗人的感觉被磨钝了,难看到眼前一亮的作品。究其原因,一是个人和时代关系太近,再是和时代太远。现在的诗歌缺乏能见度,多是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衍生品,当下诗人精神上的自我要求不够。沃尔科特获诺奖之后仍在不断反思,暮年仍想写出一组让自己满意的诗,80岁高龄的他出版了“技术上无懈可击”的《白鹭》,创造了自我认可和世界范围内认可的经典文本。写作的黑暗期特别重要,每个人都得经历找不到路、困兽一样的时期,走过夜路摔过跟头,才能慢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杜甫在今天仍是一个不过时的指标?原因在于杜甫不仅写出了自我经验、还写出了社会现实经验,从而写出了唐朝人的经验。此外,他提供了诗歌文本的经验,将七律、五律推向一个高峰,推动了诗歌体制、容量的发展。93年于坚的《0档案》建立了一个诗歌数据库,用叙事负载当代信息,展现陌生化、口语化倾向,西川的《致敬》使用不分行散文诗的语言,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反观当下,诗歌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看到冲击力、有创造性的文本。
诗歌是所有文体里难度最大的,时代对诗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诗歌已不再是田园牧歌、小桥流水,诗歌要提供哪些新的经验、如何写出当代人独有的经验,是每一个写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