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美的莫斯科地铁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到莫斯科旅游,绝不能错过参观这个城市的地铁站。原因有三:它是世界上堪称最古老的地铁站,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站;还是世界上最深入地底的地铁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地铁站。
1931年,最高苏维埃作出修建莫斯科地铁的决定。莫斯科地铁工程的总负责人是当时的莫斯科市委书记、苏维埃交通部长卡冈诺维奇,主持地铁规划设计的则是红场列宁墓和莫斯科饭店的建筑师休谢夫。当时地铁除了要成为工人阶级上班的最佳选择外,另一个目的是考虑到战时的防护要求,要兼具防空洞功能,可供400余万居民掩蔽,以便当遭遇核打击时做庇护之用,因此许多车站都被刻意地深挖至地下50米深。二战期间,莫斯科的地铁站曾一度成为市民躲避德国空袭的防空洞。据说,在马雅可夫斯基站的基洛夫半身雕像后的一扇秘密门道,可以直通到从前斯大林位于防空指挥部的办公室。在地铁通车典礼上,卡冈诺维奇说了一段充满激情的话:“我们的地铁是普通人的交通工具,不仅应该是最方便的,还应是最美丽的,在艺术上也首屈一指。”
走进莫斯科的地铁,犹如置身于地下艺术宫殿。在列宁图书馆车站,在马雅可夫斯基站、普希金站、契诃夫站,在纪念1905年俄国起义工人抵抗沙俄军队而建的街垒站,我们欣赏这里十分出色的伟人雕像,惊异于每一座车站的截然不同,更惊异于所有的车站都构思新奇、气势磅礴、装饰高雅与豪华壮观。马赛克贴画有多么精致复杂,石膏浮雕有多么纯美圣洁,鎏金壁画有多么富丽堂皇,琉璃装饰有多么绚丽璀璨,只有当你亲自站在这片多姿多彩的穹顶之下时,才能体会到那种震撼人心的美。莫斯科地铁站里上班族很多,男男女女都穿得比较时尚,可谓美女帅哥如云,上班族大多都穿套装。难怪时任美国驻俄大使F-马特洛克曾如此描绘俄罗斯“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女人们就算穷得吃不起面包,也仍然会高傲地穿着她们的貂皮大衣,戴着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和钻石项链,去剧院看一场《胡桃夹子》。
地铁文化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莫斯科地铁里到处弥漫着文化艺术的气息。走在地铁站长长的走廊中,随处可以看到听到俄罗斯艺术家悠扬动听的演唱和演奏,他们充满激情,活力四射。他们面前通常摆放着一个小纸箱,不过他们并不在意过往的乘客投放了多少硬币。莫斯科的地铁机车仍然是苏联时期造的,破旧、噪声特别大。但是让我感动的是俄罗斯人的文明。每个站台噪音都特别大,列车经过时尤甚,车厢内也差不多。这可能与车厢老化、地下回声有关吧?这里很少有三五人聚在一起交谈的,即使交谈,也凑在一起低声说,所以,听到的声音,基本上就是这种噪音和偶尔报地名的声音。
俄罗斯是一个爱阅读的民族,这一点,在地铁里生动地上演着。在电梯上,在列车里,在站台上等车的一两分钟内,都会有阅读者的身影。他们,或老人、或青年、或孩子。阅读,已是他们的习惯。我们看到专注的阅读人,上了列车找到座位后,不会左顾右盼,而是旁若无人地低头读书。只是老人读的是发黄的书本,年轻人使用的是IPDA阅读器。在颠簸的列车里,年轻人拇指熟练地点击翻动着书页,无视旁人,也不闻呼啸车声,兀自读着。
每到一个车站,人流拥到一车厢,总会有男人、年轻人向老年人、妇女让座。不管这位女士是老人,还是女青年。男士总会起身让座。而女士坐下,坦然无视男人的给予,并没有一声谢谢的语言或感谢的眼神。显然,这种让座是一种习惯,不需要额外的善意提醒,也不需要答谢回报关爱,已成为一种持久的坚持,也成为一种坦然的默契,这更成为一种共同约定的生活习俗。此外,莫斯科地铁的每一节车厢里,在每一个站台里,每天900多万人使用的公共交通平台里,我们没看到一张纸片,更摸不到站台角落里的一丝灰尘。庞大的地铁网络里,我们没看到一名清洁工人,看不到一个垃圾桶。
莫斯科地铁犹如华丽的宫殿和流动博物馆,而宫殿和博物馆又和市民生活异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世界绚丽呈现俄罗斯在精神上的高度。莫斯科地铁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不少地铁站也以俄国大文豪命名,如“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地铁站。例如革命广场站,雕塑的是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冲锋陷阵的苏联红军、站岗值勤的哨兵,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早已定格在激情澎湃的历史年代。只是历经了苏联以及后苏联时期的各种动荡,许多车站站名也已经不是当初建成时候所命名的名字了。
莫斯科地铁是在“为人民建造一座宫殿”的名义下进行。这就解释了为何莫斯科地铁异常庄重肃穆,具有强烈的政治表达涵义。其中一些车站甚至被认为是建筑学的奇迹,而苏联建筑师和设计师由此赢得世界性的大奖。今天的莫斯科地铁,虽然因为经费的问题,缺乏及时的足够的维修与管理,有一些壁画和雕刻已经显得陈旧甚至斑驳。然而,许多的外国留学生,许多前来旅游的艺术爱好者,仍然频频驻足,或久久注目,或摄影留念,或素描临摹。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