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支教的浙大学子:先辈西迁历史与精神勉励前行
【解说】下午四点半,贵州省湄潭县田坝社区崇德小区的四点半学校准时开课。来自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正在给社区的孩子们进行课程辅导。与孩子们的初次见面,浙江大学学生陈秀,决定向孩子们分享浙江大学曾西迁湄潭的故事。
【现场声】陈秀上课现场
所以一个武、一个文,那这两支队伍都在我们贵州遵义,然后我们浙江大学(当时)是在湄潭,所以说这就是我们浙大和湄潭的故事。
【解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时任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带领学校的师生和家属,携几千箱图书、仪器,辗转迁徙,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并在当地开展办学。直到抗战胜利后,浙大的师生、员工才陆续回到了杭州。期间,浙大诸多教授在湄潭潜心研究,完成了震惊当时世界科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
【解说】特殊时期下,浙大先辈们对知识刻苦钻研的精神一直影响着陈秀,这也让陈秀更加坚定实地到湄潭的决心。除了参与此次的社会实践,陈秀还成为了浙江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将在贵州湄潭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同期】浙江大学学生 陈秀
我们西迁前辈贝时璋、苏步青、王淦昌还有竺老校长等人在内,就是他们始终怀抱的是一种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这样一种理想,所以当时他们这一代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践行了当时的浙大求是精神和爱国精神。我们有一句口号叫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我加入我们研究生支教团的初心。但是我选择来到湄潭分团的原因,其实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因为湄潭是我们浙大人的第二故乡,所以对我来说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解说】距离正式支教生活还有一段时间,为了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浙大与湄潭的这份情感,陈秀选择提前来到湄潭,去到浙大的旧址进行深入了解。
【同期】浙江大学学生 陈秀
因为以前都是在学校里面,在杭州听见说浙大和湄潭之间的联系,然后这一次能够亲身就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还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非常的深刻。
【解说】浙大在湄潭办学7年中,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治学育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在各类项目与政策的推动下,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更加固了两地的深情厚谊。
【同期】浙江大学学生 陈秀
教学工作还是我们主要的一个任务,也希望说能够通过我们的到来,带来一些比较特别的,我们浙江那边的,或者可能我们大学里面一些优质的教育理念,能够和大家进行一些分享。那当然我们自己就是湄潭分团也有一些项目,项目是组织湄潭当地的一些教师,去到我们杭州(和)优秀的高中对接,让他们能够多感受当地的一些教育氛围和文化,还有一些是求是圆梦计划,是组织优秀的初、高中学生去杭州,去感受我们杭州文化,还有浙大文化,另外,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支教团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也希望说,能够对接一下研究生支教团和校友力量,或者说社会上的一些力量,能够促进两方面的一些合作,为我们湄潭带来一些改变。
【解说】2012年,浙大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与遵义市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在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合作。结合遵义提出的脱贫攻坚战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重”的做法,针对教育扶贫、智力扶贫,2017年8月,民革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第三调研组,通过民革遵义市委提出“关于'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的提案”。助推两地的人才交流,引发社会关注。此外,通过民革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调研,为遵义与浙大的合作再添新助力,为遵义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再添新动力(310328)。
(记者袁超杨茜 瞿宏伦 贵州遵义报道)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