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旧址
中苏友好大厦,位于广州市人民北路,20世纪50年代的展览会就在这座雄伟的大厦开幕和展出。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展出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当年广州人简称"苏联展览会"),是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
成立背景
1955年2月,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五周年之际,决定在广州筹办"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以促进全市人民对苏联的进一步了解,增进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为此还决定兴建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作为展馆。4月5日,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工程破土动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杜国庠,中共广州市委第二副书记吴有恒等省、市领导人以及苏联驻广州领事柯六奇、副领事毕乐为·卡普拉洛夫等参加了开工典礼。经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于是年9月底,大厦建筑工程即全部竣工。
建筑景观
中苏友好大厦宏大、庄严、瑰丽,总体占地面积11.4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83万多平方米,每天可容3万人次以上的观众参观。
从大厦的正门进去,迎面是一尊高7.7米、坐落在6.5米高的底座上的巨大塑像--一个中国工人和一个苏联工人相互紧握右手,苏联工人的左手高举着凌空飘扬的旗帜,中国工人左手拿着一卷建设蓝图,两人携手并肩迈步向前,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团结共进。这是苏联著名雕刻家、斯大林奖章获得者烈夫·亚非维奇·凯尔别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烈夫·达维达维奇·莫拉温两人的杰作。
塑像的后面是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中心有一个39米长、16米宽的喷水池,池的两边装有22盏反射灯,每灯的周围又有12支小喷水管,水池两头又有两座用三合土制成的大莲花,花蕊里装有18支喷水管和一个更大的反射灯。只要启动开关,簇簇晶莹的水花便会从喷嘴中跃出,扬起3米多高、大小不同的水柱,在阳光下映出美丽的彩虹。晚间,池里的反射灯打开,光线射在水花之上,犹如团团薄雾。人们透过这迷?的水雾,向灯火辉煌的大厦望去,整座大厦就像神话中描写的水晶宫,十分瑰丽动人,使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仙境,久久不愿离去。
跨过大厦广场,迎面是三层楼的中央大厅。大厅高23米,六对从地面直矗楼顶的大柱构成了大厅宽阔的大门。大门上方嵌着苏联国徽和一个红五星,及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CCCP"四个巨大的字母。
今昔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组图)
1
|
1
|
中苏友好大厦,即现在广州交易会流花路展览馆5号馆机械大厅,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旧馆,位于人民北路。上世纪50年代,广州决定筹办“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因此兴建中苏友好大厦。1955年9月,大厦竣工。同年10月,展览会在此成功举办,成为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大厦一度成为广州最为壮观的建筑地标之一,也是广州早期使用最频繁的会展中心,1957年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是在此举办。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厦重新加建和装修,变成了现在展览馆的一部分。下图来源于广东档案信息网,上图由南都记者钟锐钧拍摄。
作者:钟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