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又被燕尾剪辑

点击上方关注国粹君的“视频号”
乡愁,又被燕尾剪辑
作者:吴生泉
江南燕(原创)

“燕儿来,要发财;燕儿走,要讨口……”

每年春天,在声声童谣中,燕子总是如期而至。
新燕从南方飞回来之后,并不急于筑巢,总要事先考察一番,看看谁家的房屋向阳,看看谁家没有恶犬馋猫,看看谁家主人和善客气,然后才放心大胆地安家落户。
乡下人修房造屋,首先会考虑向阳的因素。向阳人家早逢春,朝向好的人家也会博得燕子的青睐。平常,也不爱关门闭户,总是门窗大开,似乎只为迎接春光,迎接燕子的到来。
在将茅屋改建为瓦房时,为招揽燕子光顾,父亲特地设计了一个“燕窝”:将堂屋大门凹去一两米,留出一个类似于阳台的空间,以方便燕子筑巢。
这招果然很奏效。总是眼尖的我们最先发现燕子的影子,像黑色的闪电,在檐口翻飞。母亲一再叮嘱我们,别使燕子受到惊吓,别打扰它们的生活。于是,进进出出,总是轻手轻脚,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弄出什么大动静,把燕儿给吓跑了。
因为燕子的造访,好像家里来了贵客,都变得斯文起来,不敢轻易耍态度,发脾气,否则就叫“发客疯”,那可是对客人的大不敬。于是,对家人得尽量笑和些,对外人也得尽量客气些。喜欢大声武气讲话的,也不得不轻言细语,喜欢使性子的,也不得不忍耐克制。可以说,燕子的到来,特别使年幼的我们变得懂事得更多,成熟得更早。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在一个屋檐下,那就是前世的造化,也是今生的缘分,哪怕只是猫猫狗狗,哪怕只是小小燕雀。
燕子光临的日子,如同过节一般,家里洋溢着喜气。每天出门或者回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往墙壁上的燕窝打望,看看燕子在不在,回来没……不知不觉,燕子也成了我们的牵挂。
燕子之所以招人喜爱,是因为它会给主人带来吉祥,带来财运,带来春天的希望,带来一年的好心情。
拥有人家的燕子才有寄托,拥有燕子的人家才有盼头。不是说“燕子来要发财”吗?不是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吗?每当燕子到来的季节,母亲总会好好地规划一番,比如,多喂几只笼子猪,多孵一窝鸡娃,多养三五簸春蚕……这样盘算着,忙碌着,心里有底气,人也显得很精神。
燕子是讨人喜欢的。乡下人总是喜欢把春天里出生的孩子命名为“燕儿”、“小燕”或“春燕”什么的,总希望自家孩子像燕子一样伶俐,像春燕一样勤快,一样讨人喜爱。
记忆中,有一对燕子总是年年光临我们家。日子久了,就相互熟悉了,甚至了如指掌:那是一对小夫妻,与乡邻们一样简单善良,又性格开朗,一样早出晚归地辛勤奔忙。
父亲耕田时,它们在鞭影里穿梭,仿佛在编织一幅春光图;母亲弯腰插秧时,它们在她身边滑翔,发出叽叽的叫声,仿佛在与母亲耳语;姐姐在河边洗衣时,它们不忘前去探望;在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老远总能看见它们熟悉的影子,它们一定认得我们,特意前来迎接……
后来,为了求学和生计,我们告别了老家,告别了那窝小燕子。再后来,随着父母的先后离世,老家变得空空如也,燕儿也不知去向。
如今,乡下虽然兴建了不少楼房,但大多因主人外出打工而关门闭户。那些看着燕子长大的弟兄们,和那些名字和“燕儿”沾亲带故的姐妹们,大多迁居城市,过着或寻找着他(她)们曾经想要的生活。
不知远在异乡的他们,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偶尔会想起那些陪伴过我们的燕子们,和那些关于燕子的故事?
作者简介:吴生泉,笔名土歌,四川武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纪念馆》。

点击上方关注国粹君的“视频号”

 历史 趣味 读书 国学 

有态度,有温度

去视频号搜索【子曰东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