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基重大事件之四——荆州刺史,文修武备

在上一期文章中笔者讲到王基在高平陵事变后,被视为曹爽一派的官员而受牵连罢免,本期继续讲王基之后的经历。

嘉平二年(250),在曹爽党羽清除殆尽,司马懿地位稳固后,把许多受曹爽牵连而被罢免的官员重新起用,王基作为早年间曾受司马懿征召,阴差阳错没有成行的人才,自然得到了司马懿的青睐,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

王基

王基赴任荆州不久,东吴发生内斗,孙权的两个儿子孙和、孙霸因争夺大位继承权产生激烈冲突,孙权一怒之下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连带许多大臣遭殃,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在征南将军王昶的指挥下,魏军趁机兵分三路讨伐东吴,其中西路军新城太守州泰袭取秭归、房陵等地,东路军王昶率主力进攻江陵,王基则率中路军进攻夷陵。本次魏国在荆州用兵,意在趁东吴内部纷乱之际切断吴蜀两国的联系。

东吴夷陵守将为步骘之子步协,王基率军来攻,步协紧闭城门不战。作为战略要冲,夷陵城守备严密,强攻很难得手。于是王基运用计策,摆出架势假装攻城,暗地里分兵袭取雄父的粮仓,大获全胜。

《三国志·王基传》载: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馀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于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

虽然夷陵城没有拿下来,但仍然称得上战果丰硕,大量的粮食、人口,还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由于此次战役获得了数千百姓,魏国在南郡特别设置了夷陵县来安置这些人,等于魏、吴各有一个夷陵,此次胜利也使王基得到关内侯的爵位。

虽说这次与东吴交战获胜,但王基并未轻敌,反而向王昶建议,把治所迁往江夏。早在曹叡时代,王昶就曾将荆州治所由宛城迁到新野,以便训练水军,这回王基更激进,提出进一步把治所迁到靠近东吴的地方,其实与王昶的思路一脉相承,都是便于加强军事威慑,所以这个提议得到了王昶的支持。

王基作为荆州刺史,在强化军事建设的同时也没放松内政,不论管理制度、农业生产、学校教化,在魏国南部是公认的模范地区。

不久朝廷商议再次伐吴,因王基为荆州刺史,于是下诏让王基献策如何进攻。王基回复道:“如果发动战争却没能获胜,对外折损威名,对内耗费钱财,所以必须考虑周全。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战船,就算兵力占优,也无法渡过长江。如今江陵有沮、漳两条河,足以灌溉沃野千里,安陆地区也都是肥沃的水田。只要我们派军队压制住江陵、夷陵、夏口的吴军,那些土地都将为我们源源不断产出粮食。时间一长,敌我力量对比会越来越大,敌人的意志会越来越沮丧,逐渐就会有人希望投降。然后我们就可以联合这部分人,里应外合之下,夏口上游的城池必将望风而降,长江以北将全部成为我们的囊中物。如此一来,吴蜀两国就被我们切断了联系,失去长江天险的东吴将束手就擒。否则时机不成熟便出兵,很难达成这样的目标。”

这时魏国的实际掌权者为司马懿,当然深知“隐忍”二字的重要性,所以采纳王基建议,没有出兵伐吴。王基的建议从战略角度当然正确,毕竟魏国实力比吴蜀联合还强,只要和平发展迟早会打破平衡跨过长江,这也是吴蜀作为弱势方仍然不断主动北伐的原因。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后来的淮南三叛接连打断魏国的和平发展,使得灭吴又向后推迟了几十年,当然这是后话。

王基

王基重大事件之五——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掌权。王基写了一封言辞诚恳的表文,劝诫司马师要兢兢业业,任用贤能,并且举荐了许允、傅嘏等正直的人才。该表文虽没有全文载于史册,但《三国志》仍然引用一大段,表明王基对司马家族并不像许多老臣那般抵触,而是欣然接受的。实际这也代表了大多数魏国新生代官员的态度,尽管司马懿从高平陵事变夺权到去世不过两年时间,但司马师接掌权力的过程却非常平稳,说明大多数魏国官员对司马家族并不反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曹魏立国时间尚短,还没有形成足够深入人心的牢固正统观念时便大权旁落,人们对司马家专权没有太多心理负担。

正元元年(254),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进封王基为常乐亭侯。

虽说大多数人对司马懿到司马师这种摆明篡权前奏的传承无所谓,但还是有少数忠于曹魏的将领奋起反抗。前有王凌被司马懿挫败,此番则由毌丘俭、文钦发起淮南之叛。

正元二年(255),毌丘俭、文钦在寿春歃血为盟,并进兵至项城。司马师以王基为代理监军、假节,带领部队到许昌会合。司马师向王基询问如何平叛,王基答道:“淮南叛乱,并非当地官员百姓都想叛乱,只是被毌丘俭胁迫,为保命而随大流。如果我们大军逼近,敌人就会土崩瓦解,毌丘俭、文钦的首级立刻就会被悬挂在军营大门外。”

司马师见王基如此信心十足,便让王基的部队做先锋进兵。大臣们纷纷表示,毌丘俭、文钦都是悍将,正面交锋恐怕很难占便宜,于是司马师又叫王基暂停前进。

王基赶紧修书一封,称毌丘俭叛军停在项城不前,是信心不足、士气低落的表现,如今不展示威严来回应民望,却停止进军竖起高垒,并非良策。而且再拖下去,东吴可能趁机来犯,整个淮南都有丢失的风险。王基接连写了多封信请战,司马师批准王基前进到㶏水,与毌丘俭相距不远,只是不准直接开战。

王基到达濦水边,又上表请战:“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迟缓的行军,在外有强敌、内有叛臣的情况下,不赶紧决战,事情会越来越麻烦。大臣们都劝您要慎重,慎重是对,但停军不前就不对了。如今我军只管据守坚城壁垒,简直是给叛军充实物资的时间,绝非良策啊!”

司马师以军队尚未全部集结到位为由,还是不准王基出战。王基不等了,直接回复“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带兵继续向项城不远的南顿进发。毌丘俭闻讯打算带兵抢占南顿,但刚走十几里就听闻已被王基占领,于是又退回项城。

王基

再后来,司马师调集的各路大军终于从各个方向完成了对毌丘俭、文钦的包围,这才不紧不慢地以兖州刺史邓艾率领一万人进驻乐嘉,摆出老弱士兵引诱文钦。王基见叛军分散,于是率兵进攻项城。很快文钦战败消息传来,项城叛军顿时做鸟兽散,王基攻占项城,毌丘俭死在逃跑途中。

《三国志·王基传》载:时兖州刺史邓艾屯乐嘉,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基知其势分,进兵逼项,俭衆遂败。

本战中王基非常想迅速决战,多次请战不成甚至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私自进军,表现得异常积极,与当初在荆州时的“广积粮”策略大相径庭。与王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师的极端保守。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司马师仍然坚持等到豫州诸葛诞、青徐胡遵、兖州邓艾、荆州王昶这些周边各郡将领全部率军合围后,还要设计引诱文钦而非正面决战。也许司马师受其父司马懿用兵策略影响,在确保防守,立于不败之地后才用兵,避免了可能的一切风险。

只是千算万算,没料到文钦有个天神下凡的儿子文鸯,夜袭大营把司马师本就有疾的眼珠吓出了眼眶,司马师回军到许昌没多久就疼痛而死,赢了战争却丢了性命。

虽然王基为求战而违命,但结果是好的,特别是平定以铲除司马家族、匡扶魏室为目标的毌丘俭叛乱,向司马家表明了忠心,所以还是得到晋升,改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封安乐乡侯。升官进爵的王基特别上表请求分出自己的封邑二百户,赐给叔父的儿子王乔为关内侯。在上一期的开头笔者介绍过,王基自幼父母双亡,多亏叔父王翁抚养长大。年轻时王基对叔父就很孝顺,如今身居高位仍然不忘叔父养育之恩,值得称道。

司马师

王基重大事件之六——平定诸葛诞叛乱

在毌丘俭、文钦发起的第二次淮南叛乱被平定后,接管扬州军权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就已经开始谋划新的叛乱。

甘露二年(257),即毌丘俭败亡短短两年后,诸葛诞抗拒司马昭征召入朝的命令,杀死扬州刺史、乐进之子乐綝,同时派人联络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掀起第三次淮南叛乱。

诸葛诞打算以寿春为根据地坚守待援,与东吴联合抗击司马昭,只要坚持到雨季来临,司马昭大军就将不战而退,到时淮南地区都将被诸葛诞与东吴占领。

凭借上次平叛战争的积极表现,王基被委以重任,以镇南将军身份兼领镇东将军,同时都督扬、豫二州军事,接管了诸葛诞的职权。诸葛诞守在寿春不出,王基进军至项城,向司马昭请求进攻。司马昭与其兄司马师如出一辙,这次还是不准王基进攻,仍然要其做好防御工事,等待大军集结。等到王基筑起坚壁高垒守备完善后,东吴大将朱异率兵支援诸葛诞,部队屯于安城,司马昭又传令要王基率军转移至北山。

王基又来了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上疏回复司马昭:“如今与敌军对阵,正所谓不动如山,如果轻易迁移阵地,军心浮动,形势对我军会很不利。现在诸军凭借深沟高垒据守,军心安稳,不能随意调动,这是带兵的关键道理啊。”好在司马昭也是聪明人,没有坚持己见,同意了王基的做法。

司马昭不放心前线战事, 又担心自己亲征京城生变,于是挟持皇帝曹髦至项县,美其名曰御驾亲征,来到淮南督战。由于司马昭没有同意王基尽快攻城的策略,导致东吴援军文钦、唐咨、全怿、全端等人趁寿春未被完全包围时冲进城内,大大加强了诸葛诞的力量。

《三国志·诸葛诞传》载:是时镇南将军王基始至,督诸军围寿春,未合。咨、钦等从城东北,因山乘险,得将其众突入城。

战事发展至此,司马昭调集各路部队将寿春包围,但东吴也由权臣孙綝率大军抗衡,并使大都督朱异为主将、丁奉为副将领五万兵马进驻庐江郡安丰县,与寿春相呼应。结果朱异接连两次战败,孙綝又拨出三万兵力要朱异再次进攻,残暴的孙綝竟直接把朱异杀掉,然后径自撤回建业。

堂堂东吴大都督朱异只因表达了不同意见就被处死,在此前后又诛杀过很多大臣,这激起东吴上下的激愤。这个残暴成性、败坏东吴大好形势的权臣孙綝,转年就被吴景帝联合张布、丁奉设计处死并夷三族。

东吴的事情因与本文主人公王基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展开了,仅作为背景资料简单叙述一下。也就是说,由于东吴方面统帅孙綝的无能,使得本来对东吴以及诸葛诞叛军相当有利的形势急转直下,最后干脆甩手撤回建业,把诸葛诞以及冲进城中的东吴将士全都抛弃了。

既然寿春成为孤城,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

《三国志·王基传》载: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文王敕军吏入镇南部界,一不得有所遣。城中食尽,昼夜攻垒,基辄拒击,破之。

这段史料不太好理解,笔者简单解释一下。王基统辖二十六支部队,负责寿春东南方向的包围圈,司马昭则在寿春的北方,所有军队全部只围不攻。随着寿春城内粮食消耗殆尽,诸葛诞等人疯狂突围,显然他们的方向只能是自东南突围后投奔东吴,所以王基的阵地遭受了连续不断的猛攻。但王基之前的“不动如山”策略起到作用,稳固的营垒使得诸葛诞的攻击徒劳无功,只能撤回城中,反倒在一来一往中被王基打得大败。

突围无望,寿春城内各派势力矛盾开始激化。文钦作为上一次淮南叛乱的主谋之一,在当时司马师围剿大军中,诸葛诞也积极配合,所以两人本就互不信任。此番文钦以东吴援军身份前来,又建议诸葛诞把北方士兵全部释放以节省粮食,留下东吴士兵防守,使得诸葛诞大受刺激,直接把文钦斩首。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逃出寿春向司马昭请降,在此前后东吴将领全怿和全端也率领数千吴军出城请降。至此诸葛诞的失败已进入倒计时。

司马昭

二月,寿春城破,诸葛诞在逃跑中被杀,“淮南三叛”的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终于落下帷幕。

战后,司马昭特别因为不许攻城、迁移阵地的诏令向王基修书解释:“当初大臣们纷纷建议迁移阵地,我那时还没有亲临前线,对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所以才下了那样的命令。将军您深谋远虑,意志坚定,虽然对上违背诏命,对下不听众议,但事实证明您是对的。所谓古人描述的名将,也就是您这样吧!”

司马昭这番显然是对王基的褒奖,对自己的检讨。虽说司马家三代人同谋篡位令人不齿,后世的晋朝更是中原王朝的黑暗时代,不过司马懿、司马师再到司马昭,对笼络人心之术实在运用得出神入化,对比同时代东吴的孙綝、诸葛恪等权臣,高下之分有如云泥。

王基凭借征讨诸葛诞的功劳升为征东将军、督扬州诸军事,封东武侯。王基上疏辞让,称功劳主要该归于其部下,司马昭见状更加高兴,一口气把王基的长史、司马等七个下属都封了侯。

甘露四年(259),王基再次调回荆州,任征南将军、都荆州诸军事。

景元二年(261),七十二岁的王基去世,追赠其为司空,谥号景侯,其子王徽承嗣。

作为曹魏后期名将,王基的主要战功集中于平定淮南三叛的后两次,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积极,为司马家族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身为曹魏重臣却为司马家族充当平叛急先锋,特别是毌丘俭一心匡扶魏室,遭到夷灭三族的残酷镇压,令许多人扼腕。所以对王基的评价有些争议,甚至清代学者称“王基非惟不忠,亦且不孝”。

王基忠或不忠,这个话题见仁见智,但不孝从何谈起呢?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提到过,王基从小与叔父相伴,长大后对叔父也非常孝顺,做了大官还不忘分出食邑给叔父的儿子做关内侯,被传位美谈。

《三国志·王基传》载:是岁,基母卒,诏秘其凶问,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追赠豹北海太守。

原来,王基的母亲相当长寿,直到甘露三年(258)才去世。正逢王基在寿春前线,所以朝廷封锁消息不让王基知道,后来王基立功,朝廷将王基父母合葬在洛阳,并追赠其父王豹为北海太守。

这里其实很值得推敲,既然王基本传开篇明确为“少孤”,那么王基必然没有跟母亲共同生活。可能是因为贫困、改嫁等因素,王基只能跟随叔父。这当中具体家庭变故已不可考,但在其母始终在世的情况下,王基本传却在开头称其“少孤”,是值得推敲的。从朝廷不敢让王基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来分析,王基对其母应当是很在乎,很孝顺的,所以不论怎么看,称王基“不孝”,并不成立。

至于王基忠不忠,确实很难称其忠于曹魏。如果王基多活几年,撑到司马炎称帝,笔者就不会将其列在曹魏名将中,而要放在晋朝开国将领里了,但没办法,谁叫王基生活在曹魏时代呢。时间往前推几十年,汉末群雄割据,匡扶汉室喊得山响,又有哪路诸侯真心为了汉献帝?从王基的角度,对叔父、母亲孝顺,对部下厚待,对州郡百姓宽厚,这就够了。只要国泰民安,至于是曹氏还是司马氏做皇帝,不是王基需要考虑的。

王基的事迹到这里就讲完了,曹魏名将也逐渐进入尾声,下一位将要登场的将领是名门之后,其父对曹魏乃至后续历史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有着深远影响。至于这位“官二代”有何值得详谈之处,下期文章见分晓。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0)

相关推荐

  • 第五十八战:淮南三叛(终篇)有时候,历史要比剧本敢想敢干的多

    诸葛家族比较神奇,司马家族事业腾飞的关键时刻,都在扮演着点炮的角色. 当年丞相在给司马懿带来无限羞辱的同时,也让司马懿在关中干了七年多总督. 司马懿一点没糟蹋的利用这七年时间将关中打造成了自己的铁票仓 ...

  • 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毋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 ...

  • 司马代魏进程中,为何无法控制淮南,曹魏:也不看征东将军是谁

    四镇将军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的,所谓的四镇将军就是: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职责是代替朝廷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东汉末年本来就是乱世,虽然有四镇将军,也不过是割据势力,第一任镇东 ...

  • 《王基传》:淮南之变,应速决战,切莫推迟!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271 篇文章 今天来讲 王基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王基,字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为大家介绍了三国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冷门武将王昶,本期笔者要讲的同样是曹魏晚期的一位重要武将,同样姓王,还做过王昶的部下,在王昶去世后还接替他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尽管魏蜀吴三方互相攻伐几十年,但三国各自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均处于强势地位.究其原因,三国分别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体制,并且连年战争中锻炼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毌丘俭重大事件之四--东征高句丽,记功刻碑还 上期文章介绍了三国后期曹魏名将毌丘俭征讨辽东与高句丽的战绩,讲到高句丽都城丸都被攻破,国王位宫逃往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昶篇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晚期名将,王昶.提起这个人,大多数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对三国正史兴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没有印象.没关系,相信您读完本篇文章,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最近的几篇系列文章讲到的曹魏阵营武将,大多出身于并州士人集团.作为司马懿所属的士人圈子,近水楼台纷纷身居要职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为曹魏立国打下根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陈泰重大事件之四--狄道之战 嘉平五年(253)二月,在东兴之战取得胜利的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大举伐魏.五月,蜀汉姜维率军出武都,自石营经董亭进攻魏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凌重大事件之七--谋立曹彪 针对司马家族的三次反抗,史称"淮南三叛".三次反抗都发生在淮南一带,绝非巧合.篇幅所限笔者无意进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凌重大事件之四--力战有功,三州刺史 作为司马懿权力道路上最后一位重量级对手,王凌的主要经历也值得关注.上一期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曹操与曹丕时期王凌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个月笔者连续写了四篇郭淮与四篇吕布,然而这两个人可说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还没有讲完.不过写得太久稍感单调,我们今天暂且换一位主人公,讲讲其他三国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