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二十)

缑氏往事之二十:灯

如果时光退回到1999年,生活在内地乡下的我,对灯具概念的理解,还相当狭隘,仅仅局限在灯泡电棒之类。曾经以为,干干净净照个明,灯具就达到了用途。毕竟,我们心驰神往的,就那八个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也是那一年,我第一次来了广东。老公刚刚从男同学升级为男朋友,在东莞一家有名的灯饰公司里打工。之前,单知道他做灯,据说是个很大的工厂,按我想像的,那是一大屋子一大屋子,堆积如山的灯泡或电棒。

当真正见识了灯,才知道,那些灯泡或电棒,准确的名称,应该呼作光源。它们隐藏在灯具的结构里,只负责发光。

我们有个行业习惯,对灯具进行报价时,通常不含光源。并非我们小气,舍不得那几个灯泡。只因我们做的灯太大,一盏灯拥有近千个光源,是常见之事。况且,光源的品质,五花八门,价格自是千差万别;如若讲究名牌,亦或再加个调光功能,每只灯泡的价格,能相差几十块钱。如此,整只灯算下来,单单光源一项,就会有数万元的差别;这是简单的数学运算,不存在骇人听闻。丰俭由人的社会,让客户自行选择,是必须的。

而我,早被灯具庞大的外观所震撼。最终,辞别了短短六年的教师生涯,投身到了照明行业,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

儿子从小在灯都长大,对灯可谓熟悉。爸爸妈妈是卖灯的;周围的叔叔阿姨也是卖灯的;小学的同学朋友家,几乎全是卖灯的。总之,古镇角角落落都是灯,你问他长大了做什么,他也曾似懂非懂地说卖灯。

有一次,偶尔看到一张煤油灯的图片。儿子没见过,便说那是传说中的神灯。就是这神灯,顷刻间唤醒了我的记忆。

小时候,煤油灯是主照明。村头的店铺里,有蜡烛出售,光亮更好,但性价比不如煤油,家里极少购买;手电筒尚未普及,在一般家庭,那是奢侈的器具,电池毕竟不便宜。

煤油灯有两种。一种是室内使用的,玻璃瓶材质,其存放往往有固定的位置。家家户户,厨房的壁橱里,卧室的床头桌子上,必定都有一盏。还有一种,是供户外使用的,通身五金材质,配个玻璃罩;加油位有个盖子,可以拧紧,煤油不会溅出;还有个提手,能满足夜间出行的需要,我们称它为马灯。

依稀记得,半夜里醒来,母亲摸摸索索划火柴的声音;隐约记得,父亲拎着洋铁桶,去合作社排队买煤油的身影;转眼三四十年已过去。

印像深刻的,是上了小学三年级后,有了早晚自习课,因为读书的需要,必须自己动手做煤油灯。去小商店里,三分钱买个铁质灯盏儿,再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卷起来,就成了灯芯儿,塞进灯盏儿,就做好了一半。随处找个空的墨水瓶,洗净晾干,加点煤油进去,放上灯盏儿,就成了一个煤油灯。从头到尾,根本无需大人帮忙。

当然,我那个是最简版的做法。班上有个男同学叫三贤,他做的灯很特别。选墨水瓶时,保留了瓶盖,不知用什么工具,在盖上打了孔,灯盏儿穿进去,瓶盖拧紧,煤油便不容易撒泼。灯芯儿是用线绳儿做的,松散地泡在煤油里,绵软飘柔,非常好看。我羡慕的很,自己却如何也学不会。

三贤不是一般的手巧。除了做高大上的煤油灯,他还做过一种玩具,叫猴上树。过年村里唱戏,戏台底下有卖,其他人都是花钱买,但他居然会做,而且一样好玩;他还会做一种船,不是用纸,而是用木板。平地上的土坑,雨后积水成池,小伙伴们就围在一起,看他放船,皮筋做的发条,自带动力,越看越令人羡慕。那时的三贤,才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我常常由此判断,他将来肯定是个能工巧匠。

在教室里,用煤油灯,总想着法子省油。有时,会发现自己的灯油,突然就少了一大截;没办法,只好趁人不注意,偷倒点同学的灯油;也跟着别的同学一起,去老师办公室,偷倒老师的灯油。有时,把灯火调到最小;有时没油了,干脆不点,硬借别人的光;偏偏有人小气,用书本挡住自己的灯,给对方一个黑影儿。上初三时,有个女同学,家里条件好,她不用煤油灯,天天买蜡烛,把周围同学的位置上,都照的亮亮的,大家得了光,背地里,却又笑她傻。

煤油灯怕风,有人进出时,随着教室门的开关,气流便会扑灭了灯火,极让人烦恼。于是,便有同学发明了灯罩。用纸围一个圆筒儿,套在瓶子外,光从预留的口子里照出来。效果不错,同学们纷纷学着做。然稍有不慎,灯罩就着了火,带动旁边人,一起手忙脚乱,惹来阵阵嬉笑声。

最早说起的电灯,是电线灯头与灯泡的组合。记忆中,只有过年方可使用。村里统一配电,不用电表,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村里有组织,晚上准时送电。那二十多个夜晚,难得的明亮体验,让我们牢记,年就是这样,这才是年,它绝不等同于平日。过后,便关闸断电,恢复煤油灯。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有电灯用该有多好。

好日子很快就来到了,上高中那会儿,基本可以稳定使用电灯了。等我上班时,还出现了节能灯,干净,方便,省电,各种功能都有了。

然而,闭塞的生活环境,让我对灯的认知,只停留在光源上,大量的灯具主体和分类,我闻所未闻。它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曾一直作为装饰品存在着,更是我闻所未闻。

我喜欢用服装做比喻。衣服本为御寒,又远远超出御寒的功能;灯具本为照明,也远远超出照明的功能,它们都具备强大的装饰能力。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灯具门类太多,从业二十年,我也仅对定制灯具略懂。再拿服装业作比喻,我就是开裁缝铺那种,业内叫非标灯具定制,可来图加工,也可私人策划。值得同情的是,相对于市场上的常规款式,价格肯定高很多。

同样,值得提醒的是,如果能从市面上买到合适的,就没必要订制。比如,你在服装店看到一件衣服,各方面挺合适,直接买走,不必尝试订制;除非你不满意它的颜色,亦或不满意它的质地,亦或不满意它的比例关系。总之,四处找不到满意的,如此,你真的需要私人订制。那么,你就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我们经常制作的,是大型灯具,长度十几米,几十米。星级酒店的大堂,地产商的售楼部,高档的写字楼里,以及豪华的中餐大厅里,都会看到那些款式。

从业二十年,全国各地,我们供应过很多灯。有时,路过一个城市,会特意去看一下自已做过的灯,像是看望一个老朋友,拍一张照片,跟灯具合张影,这世上有一份骄傲,是属于做灯人的。

世上还有一份委屈,留给了购货合同里的乙方,包括我们辛辛苦苦的做灯人。他们兢兢业业,最怕客户不满意;小心弈弈,面对甲方的设计部门,采购部门,工程部门,监理部门,财务部门,哪个也不敢怠慢,谁也不敢得罪。

世上还有一份感动,也属于我们做灯人。我的朋友们,同学们,老乡们,甚至有些粉丝们,听说我卖灯,都纷纷想照顾我生意,只因他们信任我。我也真心地希望,他们住大房子,开大酒店。而我,就有机会,为他们奉上一只满意的灯。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

  • 相伴煤油灯

    相伴煤油灯 □骈国华 夜晚,突然停电,家里一片漆黑.老伴到窗前向外望了一眼说,整个小区都停电,我赶快摸索着从大橱顶拿下应急灯给孙子照明做作业.不由又想起那盏与我相伴六七年的煤油灯. 我的童年在乡村度过 ...

  • 散文原创:煤油灯下的人生路

    文/雁南飞 上世纪70年代,农村不通电,家家户户照明都是煤油灯. 那个年代,买任何物品,都是凭票购买,有的物品,按人头发供应票,有的物品,按户发票. 煤油是按户供应,十分紧缺,除了孩子看书,百姓一般不 ...

  • 【三湘文艺】刘生发/从“十五的灯”说起

    从"十五的灯"说起 作者:刘生发  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要闹花灯,这是从古至今留下的传统.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花灯,不会做的会选择去买一盏花灯.而古时候,更是 ...

  • 鲁北情思:灯明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获得解放的北方农村,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破旧的村容村貌还一时没有得到改变.冬日的夜晚,我家低矮的土屋子里,一盏焰光如豆的菜油灯放在迎门的桌 ...

  • 【原创】没有电灯时,我们用的是这些

    第 229 篇推文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是没有电灯的.那时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也是大 ...

  • 程子恩作品:煤油灯

    煤油灯 文.程子恩 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灯,家家户户只有用煤油灯照明.天刚擦黑,赶紧做饭,有的人家甚至不吃晚饭,如果孩子喊饿,就会安慰道:"快点睡觉,人是一盘磨,睡那就不饿!&quo ...

  • 散文||母亲的煤油灯

    母亲的煤油灯 孙礼昌||贵州 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子,一截铝管裹着棉线做成灯芯,瓶里注上煤油--一个在农村家庭常见的煤油灯便做成了.划一根火柴点燃,一盏如豆的光划破记忆的夜空,照见那段尘封的岁月. 上个世 ...

  • 缑氏往事(十二)

    缑氏往事之十二:家具 早些年,新房装修时,我同老公商量买什么家具.真心不想再要皮沙发了,虽然结实耐脏,但保养起来太麻烦:布艺的似乎也不适合,懒惰如我,要保持干净整洁肯定很费心.老公说,明白了,你大概是 ...

  • 缑氏往事(十九)

    缑氏往事之十九:炸鱼块儿 那天,表弟送来一些炸鱼块儿,刚刚做好的,说是拿点给我尝尝.如今的生活,吃鱼属家常便饭.尤其在南方,实在是不稀罕.但表弟之所以念着我,只因为这炸鱼块儿,是我们老家的做法.   ...

  • 缑氏往事(十八)

      缑氏往事之十八:米饭 小时候,偶尔才有米饭吃.家乡盛产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所以,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不是馒头,便是面条. 本土不产稻米,物以稀为贵,一度被视为珍品.偶尔,会有外乡人进村,通常开着拖拉 ...

  • 缑氏往事(十六)

    缑氏往事之十六:学雷锋 小时候,我们学习雷锋,准确地讲,是件费脑筋的事儿. 教室侧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大张纸,算是表扬栏.同学们的名字,并排成一列,写在纸上.每个名字后面,或多或少,都贴着几朵小红花. ...

  • 缑氏往事(十五)

    缑氏往事之十五:学龄前 小时候,幼儿园是个洋气的名称----那是城里孩子的标配,我们这些乡下娃,都是直接上小学的. 也有个学前班,又叫育红班,和小学同属一个校园,接受同样的管理制度.上了育红班,就默认 ...

  • 缑氏往事(十四)

    缑氏往事之十四:织布 面筋,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街边小吃,凉皮摊儿上最常见,超市里也有各种款色的售卖.早些年,我还偶尔买来吃,现在基本不吃了.因为再怎么蒸煮煎炸,都和记忆中的美味相去甚远,包括曾经无比喜爱 ...

  • 缑氏往事(十)

    缑氏往事之十--指甲草 小时候,一到春天,女孩子们都会忙着种花草,我也不例外. 粗制的瓦盆,熟悉的泥腥,埋进去几粒种子,放学回来就去查看,头几天是最急人的,常常忍不住挖开泥巴,以确认种子是否在发芽. ...

  • 缑氏往事(四十二)

    缑氏往事之四十二:头发 小时候的发型  (我和哥) 我头发很多,发质偏硬,略略留长些,就必须捆扎起来,不然,会蓬松得不像样子.天生如此,徒添了不少烦恼,到底也无法改变,只是常常让母亲担心,因为她听人说 ...

  • 缑氏往事(三十二)

    缑氏往事之三十二:偃师二高 前段时间,整理<缑氏往事>,写到收音机时,提起了我们的实习老师陈秋霞女士.文章底部评论区里,有同学给我留言,"周,想想办法,打听打听咱们的秋霞老师吧& ...

  • 缑氏往事(二十九)

    缑氏往事之二十九:三八妇女节 刚毕业那一年,我被分配到老家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单位所处的位置,属典型的平原农村,无山无水,除了村舍,便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 庄稼地中间,是一条条土路,虽然笔直平顺,但也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