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子,治汗多、汗黏、发热

大家好,我是中医丁主任。(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夏天到了。许多朋友让我说一说,和夏天有关的病。对此,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好多年前,我出诊时的一个夏日午后。

当时,门诊里来了一个30多岁的男子,长得有些胖。他坐在我们面前,就好像刚爬过山一样,气喘吁吁,满头是汗。此人什么毛病呢?主要是下午的时候发热。他不知道为什么,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到下午两点左右就开始发热,与此同时身上出汗,汗黏黏糊糊的,一天到晚不停地往外冒。

当时看了一下,发现苔腻略黄,脉濡略数。仔细询问,得知此人是一个司机,最近因为下午发热、爱冒汗这个事儿,没法坚持出车了。吃饭,也不爱吃,吃多了就撑得慌,大便也不成形,容易拉稀。偶尔,他还会觉得胸口发闷。当然,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现在最关键的是下午发热,和浑身冒汗的事儿,让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受太痛苦了。

这是典型的湿郁发热,是湿病的一种。到夏天的时候,这个病较为多见。

当时,开了一张方子。我在一边悄悄记下来。方见——藿香、黄芩、柴胡、茯苓、半夏、白豆蔻、薏苡仁、青蒿、滑石、甘草、生姜。它其实是古方三仁汤的化裁,这是在治疗湿郁发热时候的方子。

人身上发热,这个原因太多了。其中,夏天容易出现的是湿郁发热。上头的患者,就属于此例。

什么是湿郁发热?顾名思义,就是湿邪阻滞人体的三焦,使得气机运行受阻,湿阻气郁,日久化热,形成了身体发热。这里所谓的三焦,你可以理解成是涵盖了五脏六腑的一个大腔。人体的气机和津液,就是在这个大腔里来流动、输布的。

夏天的时候,自然界湿邪较盛,人也由于饮食贪凉等因素,让体内积存了更多的湿邪。内湿外湿相互作用,使得湿邪弥漫三焦,这更容易发病。

湿郁发热有很多鲜明的特点。比如说,它喜欢找胖子。因为胖子体内湿邪较大,也容易感受外湿;比如说,发热喜欢在下午加重。因为湿邪作为阴邪,它旺于阴时。下午相对于上午,属阴了,所以下午的时候明显;又比如说,这类人容易冒汗,那是湿邪阻滞,三焦不畅,腠理失和所致。而且,这个汗还黏糊糊的,因为它们透着从你身体里带出的痰湿。

当然,湿郁发热的人,消化一般都不好。湿邪困脾,脾不好,消化就不好。这类人还容易四肢困重、脑袋发沉、胸闷、容易困倦、苔腻脉滑。这些都是湿邪阻滞的表现。另外,此类人的舌头,往往腻而微黄,脉濡而微数。这些是化热的表现。

因此,从上述细节来看,医案里这个男子,属于湿郁发热无疑。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这个问题?肯定是要化散湿浊之气,重新调动三焦气机,使得气的升降出入恢复常态。湿邪散了,三焦通了,什么毛病就都没有了。

其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医有很多办法可以用。比如说典型的三仁汤,就可以。上头我借用刘启廷前辈的方子,就是三仁汤的化裁,这里头,茯苓、半夏、生姜直入中焦,可以除湿和胃。白豆蔻、薏苡仁,可以行气、利水、除湿。青蒿、石膏、藿香、柴胡、黄芩、滑石可以清热除烦、宣利湿邪。甘草用于和中,调和药性。总之,经过这样的一番调整,可以让中焦运化之机恢复,三焦水湿得以化散,热邪得以清解。人体三焦不再为湿邪所遏,气机恢复如常,人也就好受多了。

当然,我还是不建议粉丝朋友,在不经辨证的情况下,自己用上头的方子。因为发热,尤其是午后发热这个事儿,原因太多了。气虚、阴虚等,都可能引起午后发热。甚至某些血瘀症患者,也容易午后发热。如果辩证不准,盲目用此类化湿清热之品,就可能造成麻烦。另外,就夏季多汗来说,也未必人人属于湿邪阻滞三焦、腠理失和而多汗。相当多的人,属于气虚,或者根本就谈不上属于异常,只是自身的正常生理反应。

因此,一定要看中医,求得准确辨证,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瞎猜,肯定是不行的。

当然,我们为了避免湿堵三焦、浑身难受的尴尬,还需要从生活习惯做起,尽量避免湿邪的产生。比如说,能动就动,避免不动。能吃热的,就别碰凉的。能吃素的,就别吃腻的。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一些湿邪产生的土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