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肖旭
诗人创作是以自己的情感为线索的,情之所指,笔之所至。诗人是一群思想上的“神经病”,异乎常人,有着和常人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对于同一件事,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性化会非常突出。也许,诗人总是追求异样,他无法用小说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述自己,让自己的情感被理解,因而他只能活在自己的思维里,他的思维和相对正常的人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反差。我认为,这正是诗人之所以是诗人而不是小说家的原因。情感的丰富细腻敏感,注定了诗人要选择语言偏离和极端化的手段去表达自己那种旁人不可理解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他明明知道他用这种手段表达的内容没有现实的基础,但是他还是会用。
诗人的思想很远很远,似乎永远都在跳跃中前行,他们追求的是最纯净的美,而这种纯净的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越是不被理解,就越是要跳跃,越是要超乎寻常,越是要追求美,“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为了追求美的至境。
说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可曾记得上句,“为人性癖耽佳句”?杜甫这个大家之所以讲求遣词用句,因为自己平生性格乖僻而喜爱佳句,所以才追求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可见,诗人们着实是本着内心所想而作诗,创作出来的诗歌和自己的性格、抱负、心态、平生经历等等有很大的相关性。次正所谓“我手写我心”,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况且字且如其人,又怎能奈何其诗、其文而不如其人乎?
总之,诗人的内心,我们永远无法看到。他处于永恒的跳跃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化时,要么随心,要么据实。我想,我们不能理解诗人,也许就像我们不能理解魔术师,但我们惊羡于魔术师的神奇,却不能包容诗人的跳跃,因为这不是有趣的魔术,不是你眼里的动态的跳跃。你永远无法看清楚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跳跃,久而久之,你觉得乏味,你开始讨厌。追求完美是诗人的共性也是本性,诗人一直都在追求美,无论形式,无论内容,无论情感。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尔非诗人,怎懂得一颗追求完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