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听会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本穴处耳旁,是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会聚听闻之处,故名。听会穴内的气血空虚,无物阻隔,声音传递畅通,故耳能听闻声音也。

【定位取法】

听会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张口取穴,在耳屏下切迹的前方凹陷中。

【穴性特点】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脉的气血从耳前循绕和从耳中外出的交会处,具有清降寒浊,益耳通络之功。

【主治概要】

1.听会穴为治疗耳疾的要穴。对耳鸣、耳聋、聤耳等耳部疾患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听会穴处浅层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部为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且针灸有止痛,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因此对齿痛,面痛等耳周局部有一定的缓解。

3.因本穴有清降通络的作用,故可用于中风口眼[插图]斜、面神经麻痹等症。

【临床应用举例】

1.面神经麻痹 该病属中医学之“面瘫”范畴,症见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中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由络脉空虚、风邪挟寒热侵袭面部经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所致。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侧头面,且本穴与面神经干相近,电针之可收满意疗效且取穴数量少,能将不良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采用30号1.5寸毫针,在患侧听会穴处张口直刺0.5~1.0寸,对于面神经麻痹初期患者不宜行针,只留针15分钟或点刺数次,即可出针。此手法的特点是以轻微刺激为主,点到即止,手法过重可加重症状或造成面肌痉挛。而到了面神经麻痹中后期,则用同样毫针在听会穴处张口直刺0.5~1.0寸后,小幅度行针捻转,可配合地仓、颊车、颧髎、巨髎等穴位,并在听会穴与地仓穴或巨髎穴处接上电针治疗仪,使用断续波或连续波中等量电刺激,以面部表情肌全部收缩为佳, 30分钟后,关闭电针治疗仪并出针。本法要点是:接电后面部表情肌全动,表明针刺准确,容易取得最佳效果。通过电刺激,缓解面神经周围水肿,促进其炎症消失,改善神经营养状态,促进神经修复、再生,使神经功能及早恢复。

2.神经性耳鸣耳聋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症,常常伴有耳鸣。神经性耳聋或称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包括突发性耳聋、噪音性耳聋、药毒性耳聋、爆震性耳聋等。病因较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针灸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取患侧听会穴,以30号1.5寸毫针快速破皮进针,听会穴张口略向内上方斜刺1~1.2寸,使有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扩散为得气。可配翳风穴,得气后在以上两穴处接电针仪,通以脉冲电流,选用疏波,频率2~5赫兹,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见患侧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动即可,通电20~30分钟。肝气厥逆者加太冲、侠溪等;气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属于虚证者用提插捻转补法,以下插为主;实证用泻法,以上提为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10日为1疗程。

3.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中耳部位发生炎性变化的一种耳病。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两者又可各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在小儿仅见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耳痛和耳道流水,可有轻度听力障碍。成人可自觉耳闷、耳鸣、耳聋、内耳剧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有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脓液外流等症。如反复流脓,可转变为慢性。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不同程度地影响听力。针灸主要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 ,为耳科常见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以中耳积液为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听力。该病多属实证或虚实夹杂,临床需仔细辨证。

毫针刺法:若为实证以30号1.5寸毫针,取患侧听会穴,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直刺1寸许,留针15分钟,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若虚实夹杂之证则以32号1.5寸毫针取患侧听会穴,常规消毒后进针,直刺1寸,手法施以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出针。可配以听宫、百会、丘墟、太冲、内关等穴,听宫为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之会,能利耳;听会疏导少阳经气,通经活络;百会为诸阳经之会,升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少阳入脉,交会之穴能宁心安神,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太冲为肝经原穴;丘墟为胆经原穴,取“病在上,取之下”和“盛则泻之”之意。

4.中风口眼歪斜症 是中风中经络病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该症相对中风中脏腑而言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使用30号1.5寸的毫针取患侧听会穴,常规消毒后进针,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可接电针治疗仪,配以迎香穴,断续波或连续疏波(2~5赫兹) ,中等量刺激40分钟后出针。

5.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病因未完全明确的、临床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针刺时应选择邻近神经干的穴位,要使患者有强烈的针感。由于听会穴深部为下颌神经肌支,因此常用来治疗下颌支三叉神经痛,配以颊车、大迎、翳风、天容穴。

电针法:使用30号1.5寸的毫针取患侧听会穴及以上配穴,常规消毒后进针,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分别在听会穴和大迎或者翳风穴处接上电针仪,先以密波连续中等量刺激10分钟,然后换成疏波连续中等量刺激30分钟后出针,可使疼痛得以缓解, 10次为1疗程。能逐渐减少疼痛发作的频率,减轻每次疼痛的程度,绝大部分患者的疼痛能得到控制。

(0)

相关推荐

  • 穴位密码-翳风穴

    翳风,拼音:Yifeng,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翳风穴,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翳,原指羽扇,有遮蔽 ...

  • 岐黄针疗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分享

    前言: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指内耳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而导致的听力减退或丧失,常见于老年患者. 01 病因病机.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