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学派之分
一般情况下,心理治疗是通过一对一的对话展开的,但这种对话和平时人与人的交流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又是什么促使了改变的发生,使得心理治疗有效果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学习,也许需要经历类似的体验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我们面临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也会想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做出改变,治愈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呼之欲出——我该怎么选择心理咨询师呢?
实际上,心理学的治疗流派也有很多,理论上没有任何一个流派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有些学派在面临特定的问题表现出更加明显有效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学派的咨询师就非常重要了。当然,对于一般的问题,可能不同的咨询学派从各自的角度都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不同学派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如何界定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现象;治疗过程的理念构建,主要关乎一个个体如何对另一个个体施加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关系用于治疗目的。
那么主流的心理咨询学派有哪些呢?一般认为有四种主要的理论学派。这些学派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都源于两个独特个体之间建立的关系,在这趟独特的旅程中,有意识和(或)无意识的精神或心理历程会得到关注。每一种学派都用自己的方式致力于实现整合。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卡尔·罗杰斯首创的一种所谓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
它建立在一种对人类的理念构想之上,即每个人都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在社会中正常生存、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良好的自尊心是维持这种能力的基础,而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早年在家庭中树立的比较牢固的身份认同。当原生环境无法实现这种发展时,为了填补这一缺陷,个体可以与能够创造有利氛围并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进行接触。
因此,罗杰斯提倡心理治疗师在对待来访者时要流露温暖和真实的情感,以及无条件支持的积极态度。
人本主义疗法的原则反映了心理干预的基本价值观。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不是症状的消减,而是个体的成长。这种治疗关系旨在努力为来访者提供一段矫治经验,即来访者能通过这段关系获得更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能够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建立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以及认知科学中对感知、智力、语言、推理、意识等思维机制的学习理论之上。
这种疗法认为,心理障碍与错误的思想、评估、信仰或不当的行为有关。
治疗方法侧重于让症状消失,矫正不当的行为和错误的想法,并且不是简单通过意志的努力达成,而是要明确、分析和理解症状背后真正的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助于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的整合。
这种心理治疗形式往往比其他3种形式更具指导性和务实性,并且采用诸如讲述、认知重组、自我肯定、放松、冥想等技术,主要采用的是短程治疗(6~15次访谈),也可以有其他形式。
系统疗法
系统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夫妻、核心家庭、工作环境、所属的社会群体等。每个系统都有自的运作模式、规则和内部规律,且蕴含无意识的价值观和情绪,这此为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体施加影响。
个体的问题之所以出现并持续存在,是因为个体与影响个体的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认为,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或个人治疗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咨询对象,还要考虑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旨在改变个体在面对这些关系时的自我定位方式。
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被视为一个新的系统,系统中的双方承载着从各自家庭系统继承的价值和运作规则展开互动。
如果心理治疗师在一个公立机构中工作——这是另一个有自己的一套规则的社会系统,那么在理解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时,也要将这个社会系统纳人考虑。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起源于精神分析学,这一疗法广泛涉及各种问题,是针对人格功能的一种整体性疗法。
它对人类的发展、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构想基于对无意识心理现实的认识。
这种疗法的研究(主要是临床研究)遵循迭代性的研究方法,即新的观察结果不断地对先前的理论阐述发出质疑。治疗的架构也遵循了这种恒动的原则,每一项新的理论进步都会使人们转变对改变过程的认识方式。
这也造成了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极大复杂性,因为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之后,各式各样的治疗理念得到了发展,彼此间非但没有排斥,反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关注的是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关系。
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成为一位独立的参与者,这意味着其个性和内心世界被充分考虑,且主体间的交流成为进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主要工具。移情和反移情的关系使他可以思考来访者的无意识经验。
可以尝试让来访者集中关注无意识领域的活动,主要是被抑制或否定的情绪,这将扩大来访者的意识范围,使他可以内化自己的经验。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感觉、情绪、思想和行为都被纳入考量,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
这里想要特别提到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是指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用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中的一个例子来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部分理念,供大家参考。
有一个人,因为某些心理原因始终不愿意出门,他的身体是健康的,从其他的理论分析,可能会觉得他有社交恐惧症,或者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的一些伤害,才变得畏惧外界环境......而阿德勒结果一些初步的了解后有自己的想法。
只从阿德勒的“目的论”角度入手,并不是因为社恐,拖延才无法走出去工作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让自己变得社恐,拖延。
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社恐或者拖延之类的想法和愤怒。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或许,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而且,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其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他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全的。
之所以有种种烦恼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勇敢走出去,或许就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阿德勒强调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明确目标的,同时人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同样由于人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他们就应该被看作是积极主动的人,而非仅仅是被动地作出反应的人。他们能够感知事件、评价事件、对事件作出结论。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心理咨询学派,还有一些花样繁多的治疗方式,但深究下来,它们的治疗理念又往往与上面四种理论流派的某一种有很多联系。
了解这些心理咨询学派是有必要的,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及时握住其他的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