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收藏成藏界又一亮点 备受藏家关注
明清家具还是讲究实用,大多数藏友买回去还是要继续使用的,所以就要求家具的品相要好。品相的好与坏是决定明清家具的价值之一,再购买老家具时要仔细鉴别家具的品相,有没有损坏、有没有修补对其价值影响极大。
坚持家具收藏应该具备五个要素,概括起来讲要有“五力”:要有眼力,收藏需要具备一定的收藏技巧和相关知识,熟悉其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这样鉴赏藏品的眼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能够看准具有收藏价值的品种;要有财力,收购古玩等藏品往往需要大笔资金;要有魄力,这一点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很重要,收藏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赝品,但一定要摆正心态;要有体力,想要“淘”到好的收藏品,必须全国各地四处跑;要有毅力,有些人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为得到比较丰厚的利润,就将手中的收藏品出让,还有一些人打着收藏的旗号,行买卖的伎俩,要真正做到持之以恒的收藏是很不容易的,无论市场走势如何,都要摆正自己收藏的心态。事在人为,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信息,掌握相关的收藏知识,你的收藏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明清时代是具我们比较近的时代,也曾具有繁盛的时期,因此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是专家的必要任务。在明清时代,家家户户都需摆放家具,而且摆放的位置都有所讲究,因此要想了解明清的文化可以通过对明清物品的了解得知。
明式家具很少施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选材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1944年,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出版了《花梨家具图考》,为中国明清家具研究开创了先河。1971年,美国人安思远写了《中国古代家具》一书,再度将中国古代家具以图录形式昭示世人。但1944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战争尚未平息;而1971的中国,则是“文革”的连天烽火,使国人无暇他顾。1985年,王世襄先生将其大作《明式家具珍赏》奉与国人,姗姗来迟的中国本土明清家具研究,才悄然带动了国人有意识的收藏。据此,有人将中国古家具收藏分为三个时期:第 一时期为民国初年至1985年;第 二时期为1985年至1995年;第三时期为1995年至今。
明清两个朝代上下相承,为什么代表它们家具最 高水准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它们的风格特点却迥然不同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惑过我。然而,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文化现象都离不开它的历史背景,当然任何工艺美术的风格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明朝是在推翻了元朝统治以后建立的。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中原人民起来反抗,实行保甲制度,每几户人家才允许合用一把菜刀。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群众遭受到的控制和压迫可想而知,当时家具的制造和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明朝建立以后,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明朝初期,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给海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有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与南洋、南亚、西洋各国的贸易中,运回各国盛产的珍贵木材。这些产于热带的木材,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因而在制作家具时有可能设计出不同以往漆木家具的造型,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结构,并且可以进行细致的雕刻装饰和线脚加工,表面可以做到精细光洁,完 美无遐。有了这个物质条件的前提,才使得明式家具在造型艺术上的新创造成为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众多人文画家的参与,给家具艺术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的工匠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榫卯结构,以达到明式家具设计的需要,满足不同结构,不同部位的要求。新创的家具功能合理,结构科学,工艺先进,造型优美,品类齐备,形成了简洁、高雅、纤巧、优美的明式要素。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建设,住宅和造园艺术的发展,必然对家具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谈到明式家具,王世襄先生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可以说是中国研究明式家具的开山鼻祖。上世纪80年代王世襄写成了《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两部书,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掀起了明式家具研究的热潮。在他之前,研究明式家具的基本都是外国人,他们认为明式家具的简洁同现代艺术的宗旨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