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螺丝钉,都大有可为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你会怎么做?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1611

阅读时间:3分钟

本周的主题是:道德

辛格/有能力的,就该救人

请想象一下,你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条河,突然间你注意到了,有一个幼小的孩子在池子里快淹死了,除了你以外没有人可以救他。

如果你很快采取行动,到河里救孩子,孩子就可以得救,不过你昨天刚买的昂贵的皮鞋和裤子就完了,都只能丢掉,而且你还会错过重要的会议。你应该救这个小孩吗?为什么?

你肯定会说,废话,这当然必须应该救!为什么?因为这是在你的能力之内,而且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损失,跟一条人命比起来,损失衣物和错过会议又能算什么呢?

好,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大多数人可能就会进退两难。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是把钱花在那些我们甚至根本不真正需要的消费商品上,而是把这笔钱捐出去,那我们随时都可以拯救贫困儿童的生命。

我们本来可以不必买那么昂贵的鞋子和衣服,这笔钱本来是可以捐赠的。

那么,我们这些买得起奢侈品的人,是不是就像眼睁睁看着小孩溺死而见死不救的人一样?我们有义务去帮助贫困的人,就像我们有义务把小孩从水中救出来一样吗?

这个知名的例子来自澳洲哲学家辛格,辛格是非常活跃的思想家,致力于维护动物福祉以及消灭贫穷。贫穷,一直是人类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我们早就知道那些数据:1%的人拥有将近一半的世界财富,超过40%的人活在贫穷当中。甚至,每天有25000名儿童因贫困而死亡!

辛格相信,我们可以消灭这些贫穷,而且我们对此负有道德义务。

也许细心钻研的你早就比较了两个场景的不同。

是啊,为什么第一个例子中我们绝大多数人肯定会义不容辞地选择拯救孩子而不是顾及昂贵衣物和会议,而第二个例子中却正好相反呢。

首先,是距离。眼睁睁看着小孩在我们眼前溺死,和知晓贫困地区的儿童在很远的地方死去,在人类的感觉上,是完全不同的。俗话说,眼不见为净。

我们缺乏足够的情绪来促成行动——因为不是近在眼前,我们就没有动机。

但是,距离远近在道德考虑上重要吗?距离遥远就可以充当不作为的正当理由了吗?大概不行吧!因为如果我们能光靠按一个按钮来拯救非洲孩子的性命,那么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这么做。

那么,也许是因为缺乏直接的关系?通常,要救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我们需要通过很多的慈善机构。而很多慈善机构也许会滥用捐款,至少人们感觉是这样,而这,是不是也是阻止人们行动的原因呢?

但是,就算是这样,假设捐款中只有50%能用到真正的救助上,也就是说你花两倍的钱能救起一个孩子,你就会因此不捐钱吗?大概也不是这样吧!

还有一点是两个例子的不同之处。在河边,你是唯一可以拯救孩子的人,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世界上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可以捐钱。

但是,这足以构成不捐钱的理由吗?加入第一个例子变化一下,除了你之外还有两个人看到,但是没有人出手,这就能减少你拯救孩子的道德义务,甚至完全免除吗?

这个例子可以有很多的变体和延伸思考,那么,在道德义务和伦理学上是怎么研究它的呢?

伦理学上有所谓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消极义务要求我们不得伤害别人,而积极义务则要求我们提供救援。

大家已经知道,在我们的观感里,伤害别人比不帮助别人更坏,所以不伤害他人的消极义务,比起帮助别人的积极义务更为重大。

辛格对此有明确的观点,他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救援的义务,他标举的口号是:有能力的,就该救人。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世界贫穷问题上,这个问题就变得更难回答,因为问题的脉络关系错综复杂,实证的数据,也同样不够清晰,充满争议。

也许肇事者是一些跨国企业,救援能力最强的或许是联合国科文组织,世界银行或者红十字会,关系最近的则是贫困儿童的家庭、村落社群或当地国家。那么,到底是谁对此更负有道德义务呢?

不过,对于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普通人来说,更需要思考的或许是另一个问题。是的,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上一个小到可以直接忽视的螺丝钉,我们能转动的那颗螺丝钉是如此微小,就像一小滴冷水落在滚烫的石头上。

然而,像辛格这样的哲学家说明了一点:只要你相信,石头的温度会随着每滴冷水降低一点点,我们就还是大有可为。

每一颗螺丝钉,都负有责任。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