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的虫害防治与日常维护-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物古建筑的虫害防治与日常维护2016年11月04日 08:39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永艳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山麓,由明园和清园两部分组成,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原散落于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徽派建筑进行集中保护。博物馆内陈列有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祠堂、牌坊、古戏台、路亭、石拱桥、收租房等24幢徽州古建筑,以皖南山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徽州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由于皖南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时间相对其他地区少,加上潜口民宅博物馆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且文物古建筑陈列在山坡地上,森林植被较好,昆虫繁衍也较快,早在1984年博物馆筹建组拓地基时就发现山坡上有散白蚁和家白蚁。在向上海昆虫研究所和合肥白蚁防治所求援后,这两家单位派了5名专业人员来馆进行蚁害检查,并签订了白蚁防治协议。长期不间断的防蚁历程从1985年开始,合肥白蚁防治所开始对博物馆的整个山场进行白蚁防治。首先在山场内有白蚁活动的地方挖掘埋设诱杀坑,填以松木,上面盖一层沥青纸,再用泥土覆盖。半年后对所有诱杀坑逐一开启检查,发现有白蚁的就往坑内喷施灭蚁灵(当时用的是美国进口的有机氯),目的是让白蚁沾上毒剂。因为白蚁是营巢性群体,一个成熟白蚁巢里的白蚁少则有几万只,多则有几百万只,它们相遇在一起就会互相舐理,打扫身上的灰尘杂物。带毒返巢的白蚁通过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将毒剂传给其他白蚁,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山场上连续实施了十年左右,大大降低了白蚁的密度和危害程度。其次是每当迁入一幢古建筑时工作人员都会对木构件进行仔细检查和药物防治,严防每一只白蚁进入。此外,在拓基做房基础时,会在墙基础外围做20厘米的毒土防护圈,在室内陆坪下做20厘米的毒土层,这样室外的散白蚁就进不到古建筑室内,也接触不到古建筑的木构件,从而排除白蚁的危害。为了达到长治久安,永久性地控制白蚁,博物馆筹建组专门派人到浙江农业大学学习,回来后经主管局批准成立了博物馆自己的白蚁防治研究所,有三名干部专门从事白蚁防治的日常工作,并对危害古建筑木构件的其他昆虫(木蜂和粉蠹)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褐粉蠹生活史及其防治研究》曾获黄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今白蚁防治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均已退休离开,但潜口民宅博物馆对昆虫对古建筑危害的预防管理从不松懈,并且在本馆白蚁防治工作的闲暇,还应邀对周边其他区县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古建筑、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徽州区西溪南老屋阁、呈坎罗东舒祠等进行白蚁防治工作,效果显著。为加大古建筑保护和白蚁防治力度,博物馆还聘请了专业的白蚁防治机构实地勘察,以建筑本体及所在的环境为对象,编制了翔实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措施、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确保达到“环保、有效、经济”的要求。分门别类的虫害防治白蚁防治: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点巢法、针注法、线路传染法、监控投饵法等技术。粉蠹防治:从危害部位上方隐蔽处打斜向下的孔至粉蠹危害区内部,采用吊瓶输液法向木构件缓慢注药,在木构件表面特别是虫眼密集处反复投放药物,并在重点部位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封闭,以达到理想的灭治效果。木蜂防治:在木蜂开始活动的季节里,选择盛花期在木结构易遭蛀表面喷洒杀虫药剂,起到驱避作用,减少危害。同时,在周围绿化带内竖埋立柱或是悬挂剥去树皮的木桩,诱其钻蛀产卵,可以有效控制古建筑木构件上虫孔的数量。鉴于木蜂不以木材为食,而是在木材上钻孔产卵并预置花粉,以备幼虫孵化后之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堵塞蜂孔及喷洒灭虫乳剂等方法,杀死孔内全部成蜂、幼蜂及蜂卵,也使外部来的成蜂不敢再侵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先保护、后发展、分步走”原则的指导下,博物馆通过预防降低和控制周围环境白蚁的危害活动密度,确保古建筑群免受白蚁、粉蠹、木蜂的再次侵害,达到了设计合理、措施可靠、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又不破坏古建筑的目的。2014年底,博物馆将《潜口民宅白蚁、粉蠹、木蜂综合防治工程》项目申请立项并获批复,待专项资金下达即可启动。由于白蚁防治研究工作的基础打得较好,加上平时的日常监测不放松,30年来潜口民宅博物馆文物古建筑的木构件未因此出现严重损毁现象。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在皖南山区,每年自开春到梅雨季节结束,整整6个月,整个民宅山庄都潮湿异常,空气潮湿度都在40%~85%,室内家具、橱柜都“吐潮”。自古以来,传统习惯做法只有通风、采光,以缓解室内潮湿程度,除此之外,目前仍无其他好的办法。因是古建筑博物馆,也不能生明火驱潮,不能使用电气排风,只能靠管理人员不定时的巡查和开门通风。另外,通过减少室内陈列摆设,尽量使通风流畅,不阻碍室内潮湿度的散发,同时保证天井水池的畅通,不留积水。尽管如此,古建筑屋面的渗漏滴水仍是千百年来对木构架损害损伤的最大隐患。屋顶椽子、望板、木构受潮,潮气不易散发,晴天阳光照射不到,时间一长,每每产生霉变、朽烂,若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维护修缮,就会产生局部坍塌,影响古建筑寿命。为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巡查,尤其是下班前和雨雪天气的巡查更加细致,发现渗漏滴水现象及时报告,必要时由馆里组织古建筑修缮队伍维护排除。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文物古建筑,唯有警钟长鸣,紧抓不懈,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不放过一个死角”,才能确保博物馆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