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熟悉,问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什么(what)、 如何(how)和为何(why)。问问题是学术研究、书面与口头交流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本文粗略讨论问三种基本类型问题的常见情形,并探讨答案的确定性问题、唯一性问题和主客观性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可能覆盖不全面,有的表述可能欠准确)。论文中的什么、如何和为何
论文引言中要回答要研究什么,方法介绍中回答如何做,结果介绍发现了什么,讨论时尽量说明为何有那样的结果。
问“是什么”或等价问题看似是最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和等价问题既有浅层次的问题,也有深层次的问题。下面分别讨论。最简单的浅层次问题是“是什么”,例如:“你姓名是什么”、“你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你采用的仪器和软件是什么”。与“是什么”相似的浅层次问题还有“有什么”、“用什么”、“找什么”、“想什么”、“缺什么”、“丢了什么”,等等。回答这种“是什么”、“有什么”和“用什么”之类的问题只需要简单陈述答案即可。表面上看来,这类问题很好问,不需要注意什么。其实,适当注意一些技巧,可能能得到这类浅层次问题更好的答案。例如,与其问“用什么工具能完成论文排版”(第一种方式),不如问“用什么工具能获得像书本一样美观的排版”(第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问问题,得到的回答可能只是一种“应付”。第二种方式问问题时,在有最好答案情况下,往往会得到更好甚至最好答案。于是,对问题如果加以限定,让问题更具体,那么期望的答案就能满足你更高或者更确切的要求。再看深层次问题。例如“要注意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就是深层次问题。此时,回答起来可能较难,但答案更有价值。问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有心理预期,即可能得不到满足要求的答案。还有一些问题,例如问“哪里”(where)、问“何时”(when)、“哪个”(which)、“多少”(how much or how many)等,看上去与问“什么”(what)不一样,但性质和问“什么”是一样的。回答“何时吃饭”与回答“吃的什么”一样简单。又如,“你完成实验需要多少时间”也很好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这类关于“什么”的问题,也存在确定答案和不确定答案之别。有的是确定的,例如“你姓什么”。对于确定答案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有的是不确定的,如“可以用什么写字”(答案可以是铅笔、毛笔、钢笔、键盘输入等)。对于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从而得到的答案可能不一定属于自己所要的。如果我们是研究人员,我们在研究中会遇到很多这类关于“什么”的问题。拥有良好的同学和同事关系,对轻易找到这类问题的答案很有帮助;掌握适当技巧,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答案(如果有的话)。答案的多样性
有的答案是客观的,有的是主观的。有的答案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有的答案是唯一的,有的是不唯一的。
如果面对的是一个过程问题或者方式问题,那么问的就是“如何”。例如,我们寻找一个地方,会问路怎么走(即如何找到目的地),问路就是这种问题之一。在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属于问“如何”的问题。以下是一些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常见的这类问题:
1)如何找文献,如何阅读文献,如何引用文献,如何引述,如何避免学术不规范,如何提出问题,等等。
2)如何使用一个手段,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诞生一个主意,如何收集结果,如何分析结果,如何创建图形,等等。
3)如何排版论文,如何书写摘要,如何书写引言,如何描述方法,如何介绍结果,如何进行讨论,如何写总结,如何写致谢,如何描述图表,等等。
4)如何投稿,如何修改论文,如何回复审稿人,如何处理纠纷,被拒稿了怎么办,等等。
关于“如何”的问题,部分属于有确定答案的,更多的是没有确定答案。例如,“如何打开这台电视机”,答案往往是确定的,虽然过程可能不唯一。又如,“如何解决当前困难”,那么答案很不确定。先看客观问题。例如,“黑洞是如何演化的”的答案是客观的,虽然答案可能很复杂,细节可能难以准确刻画,过程可能不唯一,但事实就在那里。问题“现象A如何受控制变量B的影响”是常见的需要获得客观规律作为答案的科学问题。现在来看主观问题,例如,“我们如何观察黑洞的演化”的答案有许多主观成分,取决于我们有什么工具、谁来做,有时甚至具有偶然性。如果是向人请教“主观”成分占主导的问题,问对人很重要,因为这属于隐性知识,且与回答问题的方式高度相关。我们往往通过主观“如何做”,来获得客观是“如何”的答案。有一类写作是写说明书。说明书是告诉我们如何使用产品。说明书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最难写的。对于说明书,需要反复斟酌,且邀请不同的受试者按“说明书草稿”操作。如果人们都能唯一地完成正确操作,那么说明书就到位了。问问题的对象
问别人、问文献、问自己。问别人时,时髦问题可能需要问学弟学妹,技能问题可能需要问学长,学术与经验问题可能需要问导师。
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家那样做了,你要问“为何要那样做”,这可能很难回答。答案八成是编造的。因此,问为何的问题看似是一种高度主观的问题。这种“为何”带有质疑的味道,其答案往往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例如,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使用这套工具,为什么别人不认同我的观点,为什么把我的稿件给拒了,等等。更重要的“为何”问题是找原因。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所指的为何,是要找到原因。不仅要知其“然”(know what and know how),还需要知其所以“然”(know why)。最典型的是找因果关系。因果关系(causality)是因(cause)与果(effect)的关系,指两个因素或两个事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其中一个因素或事件导致了另外一个因素或事件。具体而言,A与B存在因果关系是指,A的出现导致了B的出现,或者A的变化引起了B的出现或变化。常见的因果关系有四种,分别是:(1) 充分但不必要的关系、(2) 必要但不充分的关系、(3) 既充分也必要的关系、(4)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找到因果关系的答案往往很难。有些因果关系比较容易确定,比如单因素单向因果关系。但也有一些难以确定,例如反事实因果关系、双向因果关系和多因素因果关系。人们往往满足于找到相关性或纯粹数学关系来回避真实的因果关系。此时,问题的性质由“why”变成了“how”,即两个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使找到了因果关系(why),作为科学研究的最后一步,还是需要给出一些如何(how),尤其应找到定量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找到了“水沸腾的原因”是“给水提供了热量”,这还不够,还需要找到如何加热、加多少热才能使水沸腾。以温度来衡量,要加热到多少度才能沸腾?(答案是,常压下加热到100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