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后的"未来黑潮"

书法源于书写,书写是自远古以来华夏族潜意识的表达方式,是文字之前人的上古时期人神合一的图腾。而书法是在国家统一文字后的产物,是文本、其对象及书写人随之赋予审美追求的综合呈现,但从未独立于文本功能性之外的表达。

张目达作品《致颜真卿》(局部)

张目达作品《致颜真卿》(局部)

传统书法的功能性在当下其实早已被电子技术取代,书法模式如弯弓箭箭、持刀跨马的英雄已成为历史。但如果你怀旧坚持骑匹马行走在高速公路上,交警不抓你,弄不好就被卡车撞飞。我们要继承的是英雄之精神,并非是他的持刀跨马之表象。书法也如此......

张目达作品《致颜真卿》

张目达作品

2019年致颜真卿展 开幕现场(宝龙艺术中心)

张目达作品

2019年致颜真卿展 开幕现场(宝龙艺术中心)

张目达作品《造山》

244cm x105cm

张目达作品《高山》陶印

张目达作品《福禄寿》

张目达作品 《龙凤呈祥》(宝龙美术馆开馆展)

908cm x 198cm

张目达作品《龙凤呈祥》(宝龙美术馆开馆展)

908cm x 198cm

张目达作品《汉刻画文字写意》

张目达作品《汉刻画文字写意》

艺术不是思想填充物,也不是任何的工具。真正的艺术本身不仅包含了思想,更是朴真与精神境界的独立存在。质沿古意,文变今情;文章如此,艺术亦然。它不简单是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但也不可能是毫无根性的横空出世。

张目达作品《四山摩崖写意》

195cm x 228cm

张目达作品《致敬·陶文系列》

115cm x 536cm

基于时代的挤压以及艺术的需求,书写或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那必然不能只是一种以往而孤立的存在,把它置于整个视觉艺术领域去观照才可能显现出其价值。

张目达作品《瀹》

115cm x 123cm

张目达作品《瀹》

115cm x 123cm

张目达作品《瀹》

115cm x 123cm

张目达作品《瀹》

115cm x 123cm

张目达作品《瀹》

115cm x 123cm

张目达作品《瀹》

115cm x 123cm

书写艺术

"写"性质的表达虽然不能说是东方绝对独有的,但可以说是东方艺术区别于西方的最本质属性,或者说是根性的。以"写"为轴心,可文本、可图像360度的探寻,相对于传统书法,将以更多自由、更广经纬存在于我们纯感知世界的呈现。书写艺术将是未来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调和了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区隔,激活并挽救当今萎靡的书法。应该说明的是书写艺术不是对书法的革命,而是一种转变,从“萌芽-渐变-生成”的历史转变。今以不同角度渐变生成,平视绘画、影像、雕塑等当下艺术并共同构成新的秩序,正为东方当下艺术划开更广阔的天空。

张目达作品《他方佛土》

345cm x197cm

张目达作品《八喜临门》

张目达作品《如龙蟠雾 似凤腾宵》

张目达作品《王之涣登鹳雀楼系列》(龙门阵 展览)

195cm x 228cm

张目达作品《造像题记选临》(局部)

张目达作品《造像题记选临》(局部)

张目达作品《造像题记选临》(局部)

张目达作品《造像题记选临》(局部)

张目达作品《造像题记选临》

115cm x 390cm

张目达作品《春水系怀》

228cm x 67cm

张目达作品《王之涣登鹳雀楼(上图)》

195cm x 228cm

张目达作品《明徹》

226cm x 130cm

张目达作品《初心》

张目达作品《简牍写意》

8cm x 33.5cm *5

艺术无国界、无种族应该在欣赏层面来理解,任何形而上的精神世界,都需形而下的本我朴真的感悟与体现。世界不断演变,文化需求不同,真正的艺术犹如一面镜子,照应着人一生天真到老。

张目达作品《深入佛海》(局部)

张目达作品《深入佛海》

张目达作品《澄潭一轮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