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寒林点暮鸦” 赏德沃夏克《G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

德沃夏克的《G大调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作品编号是106,而他的《降A大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作品编号却是105 ,为何作品编号105 的弦乐四重奏是德沃夏克最后一首四重奏(第十四号);而作品编号106的《G大调》却是第十三号呢?在我们的《乐海拾“遗”》最后一篇文字中,费些笔墨来探讨这个问题。

捷克作为西方音乐大国,诞生过许多世界着名音乐家:斯美塔那、杨纳切克、马尔蒂奴(Bohuslav Martinu,1890~1959)、杜塞克(Frantisek Dusek,1731~1799)、斯塔米茨、苏克(Josef Suk,1874~1835)等。但没有哪一位捷克作曲家其作品数量、质量以及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影响力能与德沃夏克比肩。可惜绝大多数爱乐人熟悉德沃夏克都是“念故乡”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而已。

德沃夏克一生创作了几百首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跟贝多芬一样!)、七部独奏曲(包括着名的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各一部)、十几部歌剧(虽然如今舞台上最多只上演两部),还有无数的钢琴曲、歌曲、合唱曲等等。在德沃夏克众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不是大家熟悉的交响曲,而是他的室内乐作品——共有五六十首之多。仅弦乐四重奏就十四首,若加上名为《柏树》(Cypresses)和单乐章的另外一首,数量跟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一样了。

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出生在捷克波西米亚地区一个叫Nelahozeves的小镇,它位于着名的沃尔塔瓦河左岸,在首都布拉格北25公里处。德沃夏克家族从祖父辈起开始经营屠宰业,父亲也希望他能继承祖业,尽管自己除了经营肉铺但也会演奏乐器。德沃夏克十二岁时离开学校,开始遵照父命学习屠宰。后来幸得自己德文老师帮助向父亲求情,同时叔叔也愿意提供经济资助,他才被允许去学习音乐。1857年,十六岁的德沃夏克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开始音乐生涯,不仅演奏中提琴,也作曲。不过他真正成名要感谢德国音乐巨擘勃拉姆斯的提携。

1874年,德沃夏克挑选了十五部作品(包括两部交响曲),参加维也纳一次专为青年作曲家设立的比赛,评委中就有勃拉姆斯和奥地利权威乐评汉斯力克。德沃夏克赢得了这次比赛,得到400古尔顿奖金。不久,勃拉姆斯通过汉斯力克捎来手信,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出版商介绍给德沃夏克。从此以后,德沃夏克的作品走上了国际音乐舞台,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成名。

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沃夏克已经受邀访问多个国家,得到不少荣誉,成为了西方音乐世界的大明星。1891年6月,纽约国立音乐院以1.5万年薪的价码聘请德沃夏克为院长,合同期两年,从1892年10月正式开始上任。

虽然在美国很受欢迎,工作也相当顺利——两年之内他写出不少作品,包括最着名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美国人”》作品96号(The American)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但德沃夏克是个思乡怀土的人——短短两年他便患上严重的思想病,每年暑假都要去爱俄华州捷克民俗村,跟捷克同乡住在一起,只有那时他才感到又回到深爱的故乡。等到第一个合同期满,大学催促他再续约两年,但他犹豫不决。虽然后来续了两年合约,但实际上仅又工作不到一年就终止合同,在1895年4月27日重回他深爱的祖国定居了。

《降A大调弦乐四重奏》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时开始动笔创作的,但只完成了第一乐章草稿。回到捷克,他忙于旅行、跟友人聚会,一直没时间和心思打理这部作品。等到当年十二月,他才定下心来继续作曲。在一个月内,他完成了两部弦乐四重奏:《G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6号;续写完成了这部先开始却迟完成的《降A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5号。于是编号在后的“G大调”成了《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而编号在前“降A大调”成了《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

这两首弦乐四重奏不仅是德沃夏克最杰出的四重奏作品中的两首,也是他最后的两部室内乐作品。因为在生命最后的八年半,他主要去创作歌剧和交响诗了。1979年版的《简明牛津音乐史》说:“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中最伟大的是G大调和降A大调——特别是前者。两首都写于1895年,他回到欧洲之后。”有乐评人认为,这首《G大调弦乐四重奏》“比他任何类型的室内乐都优秀。”

在同一个月内完成的两首作品,自然乐曲主调也有共同之处——都洋溢着回到祖国怀抱的喜悦。《G大调弦乐四重奏》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作品,全曲需要近四十分钟才能演奏完成。按照传统四重奏形式,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气氛欢愉、明朗,尤其是第一主题,明显的斯拉夫民族风格曲调让人感到德沃夏克回到捷克乡村大自然中的满足和幸福感。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慢板”。评论家舒勒克(Otakar Sourek,1883~1856)说,“这是此曲的巅峰,是德沃夏克最优美、最深刻的慢板乐章。”乐章开头忽然阴暗、忧郁起来,好像万里晴空突然飘来一片阴云,曲调些许忧郁惆怅,或许此时的德沃夏克又想起身在美国时的乡愁。接着一个富有歌唱性的主题流出,此时作曲家意识到,虽然现已身处家乡,重返田园;但岁月悠悠、青春不再,想回到真正的从前已是绝无可能的事。这段旋律虽悠然自得、舒缓休闲、从容不迫,却充满惆怅与遗憾,仿佛在提醒自己: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暮年。

尤其是接踵而至的一阵大提琴奏出的颤音,让听众感受到德沃夏克的灵魂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叹息。此乐章结尾部分,抒情、悠远、缥缈,感慨良多,令人联想到南宋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大意是:桑叶冒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卵也少量孵化。 平坡上长满了碧绿小草,小黄牛见了高兴直叫。夕阳映照着寒冷树林,归巢乌鸦飞过树梢。远近各处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小路纵横交错。路边有挂着青旗卖酒的人家。城中的桃花和李花正为风吹雨打而忧愁,野外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迎春盛开……想必稼轩先生填这首词时也是这般喜忧参半的心情吧。

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中对这首词加了这样一段评语,“《代人赋》写的却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他(辛弃疾)此时已被朝廷撤掉官职,乡下闲居。歌咏农村景色就表示乐于过田园生活,不一定要做官。”胡先生的看法是对的,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指出,这首词里不只是单纯的“歌咏”,还有惆怅之感。因为此时再不能“少年握槊 气凭陵 酒圣诗豪余事”了。而“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不也是德沃夏克写《G大调四重奏》时的心情吗?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是捷克斯拉夫民族舞曲斯科蒂娜风格改变而成的诙谐曲。中间一段速度转慢。

第四乐章,“柔和的行板-炽热的快板”。采用捷克民间舞曲福利安作为主题。其中穿插了第一乐章两个主题。虽然主调是明朗、高亢、愉快的,却时不时有烈日晴空忽然飘来乌云的阴郁,尤其是在该乐章中段,中提琴动情的叹息与大提琴颤音重新出现时。全曲给人前后呼应,有机统一的感觉。

Panocha Quartet

这里推荐DG出品的一套德沃夏克四重奏全集,由捷克Panocha Quartet演奏;但我们还是推荐大家若有现场聆听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因为每一次现场的感动,任何优秀录音都无法还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