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助敌国大败北宋,得意写下此诗,炫耀自己神机妙算
众所周知,北宋自从宋太宗北伐契丹失利后,就得了“恐辽症”,对辽朝屡战屡败。哪怕是在军事上取得优势时,北宋居然还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供给岁币。尽管如此,凭借国富民强,北宋对其它外敌,还是并不弱的。
比如当时的党项人在西北不安分,建立了西夏国,急于摆脱北宋的控制。但是,第一任西夏国王李继迁即便有了辽朝的支撑,依旧被北宋打得遍地找牙,所以第二任西夏国王李德明在宋辽之间装起了孙子,两头讨好,只求苟活。
然而,在第三代党项领袖李元昊横空出世后,公然自立为皇帝。宋朝当然不答应,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三次战役,其中好水川之战又是重中之重。
好水川之战,是西夏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当时,李元昊领兵十万,将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一部分兵力则至怀远城一带引诱宋军。偏偏韩琦部下的任福带着数万宋军,就被引诱入伏。结果,宋军来不及列阵就遭遇突袭,损失10300余人,主要将领几乎全部殉国。
说到底,这一战之后,宋朝西路军元气大伤。宋仁宗又特别仁厚,为此后两国的外交定下了基调。按说,好水川是汉民族的伤心地,然而,此时却有一位汉人,得意洋洋来到战场,写下了这首诗: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说实话,这首诗前面略似打油诗,夏竦是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判永兴军,韩琦则是副使。说白了,他们两人再加范仲淹,就是北宋对西夏的前线总指挥。原本他们三人各有所长,有足智多谋,是让北宋朝廷放心的。没想到,好水川大败,颜面扫地,所以才会被人讥讽夏竦哪有什么可怕的,韩琦也不足为奇。
至于说后两句,则是挖空心思在讽刺宋朝的将官。看看满地狼藉,丢盔弃甲的宋人,居然还敢谈兵法!
这首诗够气人的,但这为汉人写完诗后,还自鸣得意地写下了自己的官职和名字: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这位汉人,便是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张元,第二年便当上了丞相。他的的确确是一名汉人,也是一名读书人。曾经他也想在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再不济也想考中进士,光耀门楣。然而,张元却始终没有叩开那扇门,据说最后一次,已经进入了殿试依然被淘汰。
张元在北宋不得志,却又不甘心埋没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和友人吴昊一起,投奔西夏,遇到了李元昊。几番交谈后,李元昊对二人的才华心悦诚服。张元和吴昊,也成为了宋奸。
其实,按照民族团结的观点来看,张元和吴昊也并不是十恶不赦之人。他们在西夏施展抱负,也并不是不可以。然而,此二人却不为西夏谋生计发展,谋文民进步,而是怂恿李元昊不断用兵。好水川之战,就是他们的“杰作”。
这个所谓的功劳,其实是用同胞的尸山血海所换来的。张元不觉得丢脸,反而出了一口恶气。要知道,他科举考试之中,就是夏竦、韩琦这样顶级文人的手下败将。所以,一旦得志,小人嘴脸就显露无余。哪怕再各为其主,看到尸横遍野,还能如此得意忘形,这人的心肠如同铁石一般。
更可怕的是,好水川之战后,张元还不断催促李元昊用兵,继续袭扰中原。他甚至提出东望长安的构想,并让西夏人控制占领地后,让汉人耕种,强化实际统治。然而,西夏人还保留游牧民族的野蛮习气,抢一把就走是他们的思维定势,这也让西夏逐渐消磨了锐气,而宋军慢慢也有了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