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95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花一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我们总容易犯“一叶障目”、“捡西瓜丢芝麻”的错误。
这是由于我们认知的局限性造成的,而认知的局限性在于自大。
有人会问,认知程度都低下了,怎么还能自大呢?
越是认知低的人越偏执、越自以为是。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边界内,他的看法就是最优解。
举个例子:
一位流水线上的工人,他的工资是以件计费的,干的越多工资越高。
所以,他每天勤快一点,多加一些班,他的工资就比较高。
如果新来一批很大的订单,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订单?
他的想法是:多招人,多加班,赶工时。
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会认为,这样做不行,因为效率太低。
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修改工艺流程和引进新的生产设备,这样不但能提高效率,还有利于长久发展。
但是,企业老板却有不同的想法:他想改变经营模式,把部分或整体工艺项目外包出去。
这样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拉更多的单子。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完了,普通人提高认知太难了,因为那种认知是以资源、财富、人脉为基础的。
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忽略了一问题,遇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依托资源、财富、人脉只是其中的部分方法而已,并不是全部。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所谓“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借助模型分析的。
那看透事物本质的模型应该很复杂吧?
恰恰相反,它很简单,大道至简嘛。
它就是:“有、无”模型。
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仅仅要看到它有(显性)的一面,还要看到它无(隐性)的一面。
举个例子:
你去相亲,你要关注对方哪些方面?
一般人重点关注:房子、车子、学历、长相、工作、家庭成员的情况。
关注这些没有错,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有”的方面。
但是,看不见“无”的方面也很重要,比如,性格、成长经历、价值观。
“有”和“无”如何权衡呢?
《道德经》说: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意思是: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
上面相亲的例子,你可以看看对方物质条件到底到什么程度,看得见的东西是有边界的,还要通过交谈和观察对方如何为人处世,来体会看不见的方面。
有人会问,“有”和“无”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它们就像阴、阳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分割开来的,而且两者是相互变化的。
比如,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
都重要。
你光有学历没有能力会被辞退,光有能力没有学历,可能连进入公司的机会有没有。
985、211毕业生就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学历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但是进入公司后,拼的就是能力了,而且,你工作能力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工作业绩。
如果你要跳槽,你的学历加上工作业绩又是新的敲门砖。
这就是由“无”产生了“有”,可以叫作“无中生有”。
所以,以长远的角度来说,“无”的意义非常重要。
还是上面相亲的例子,一个人品行不好,纵使有再多的钱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婚姻幸福,如果对方物质基础差了些,但是人品好和三观正,还是有市场的。
“无”的部分一般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信念、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内容。
一个人“有”的方面比较突出,比如,衣着高贵奢华。一个人“无”的方面比较突出,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说哪种好?
都不错,只不过“无”的方面比较突出的人,会更令人信服。
“有”和“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到底应该如何应用呢?
(时间有限,为了更好的讲述,接下来的问题明天再写。今天重点是把“有”和“无”的这种思考模型想清楚,好好体会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