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已经过去好几天,她还在向佛祖许愿……
0000000000
第43期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清净
虚无
唐·惠能
pʰɔ2 tʰe2 pun3 ᵐbu2 su6
菩提本无树,
ᵐbiəŋ2 kiəŋ5 iak8 hui1 tai2
明镜亦非台。
pun3 lai2 ᵐbu2 it7 ᵐbut8
本来无一物,
hɔ2 ʦʰɯ5 lia3 tin2 ai1
何处惹尘埃。
中秋节已过去数日,这个中秋节祝福视频却猝不及防地火了。
在B站上🔍“佛”,几乎整版全都是这条视频的恶搞。
阿姨惨遭鬼畜恶搞,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都不是。这样的狂欢反映出的,除了网友渴望认同感的群体心理,还反映出年轻一代精神层面的某种虚无主义倾向。
脱离特定的语境来看,这个视频本身是无厘头的。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本来和宗教无关,和佛无关,更和许愿无关;即使许愿,似乎也应该向广寒宫的嫦娥许愿。佛祖也是一种中国民间特色:哪个佛祖?其实不是哪个佛祖,甚至不需要是佛教的佛,“佛祖”指涉的是广义的超出人类力量的神,但是在对话中,“佛茫然地看着我”“佛哭了”,佛变成了一个任性而脆弱的形象,其神圣性被取消,而只作为一个徒有空壳的文化符号被挪用为节日吉祥话的配角。
类似的“土味”节日祝福视频本不稀奇,为何独独这个视频戳中了年轻网友的笑点?或者说,网友嘲笑的到底是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网友嘲弄的是“土味”。很难直接定义“土味”是什么,我们或许仅仅只能采用一个消极定义:土味即是极度不时髦。哪怕作为一个段子来看,这个祝福视频都显得过时而不合时宜。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什么是时髦的?恰恰是通过不断地将他们视作异己的文化排斥到一个可以归类为“土味”的区域,年轻人才辨识出一种相对的时髦。所以,许多年轻人喜欢看土味视频,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观赏一种异于自己的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寻找自我认同感。由于土味与年轻人的自我认同和审美倾向紧密关联,年轻人和中年人观看这类视频时的感受极为不同,中年人恐怕是无法理解这类视频的笑点的。
这类例子有许多,从小市民到大明星,从佛祖阿姨到、蔡徐坤、黄晓明,网友的恶搞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一旦找到可以嘲弄的点立刻陷入集体欢腾。为什么网友觉得好笑而你不觉得,甚至觉得“有点过火”?因为这背后是一个排他的文化语境,在这个特殊的场域之内,特定的内容(比如“佛祖打得我死不瞑目了”)被认为是幽默的,而不是出格的。这个场域要求排除一切正经的、严肃的、神圣的观念和传统,而必须是娱乐的、诙谐的、新鲜的。
这种集体欢腾的本质是文化和价值的虚无,虚无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作为年轻的一代人,对过去坚守的价值和文化的挑衅,试图颠覆掉前代人苦苦守护的永恒的、精神性的东西,比如拜佛的传统,比如黄晓明代表的流行一时的总裁文学,比如蔡徐坤式根正苗红好学生自我介绍。年轻人要求新的东西,尽管他们并不认为民间的宗教文化没有意义,但是对他们来说,这些文化至少不是他们的文化,因而可以被嘲弄。
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挑战和批判,但问题在于,人们的嘲弄并不等于批判,虚无的背后仍然是虚无——在挑战了旧有的价值观之后,在取消了佛的神圣性之后,这些年轻人并没有能力将娱乐和嘲弄转化为真正的新的价值和文化,虚无的文化就成为了绝对的主流。举个例子,代替佛教文化的是佛系文化:佛系文化的核心是虚无,不是不执著,而是不在意,一句“我佛了”胜过千言万语。年轻人不想要旧有的留存的文化,但是他们同时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他们“佛了”。
不管是阿姨口中的佛祖,还是年轻人剪辑出的佛祖,与中国传统的佛教都是有一定距离的。中国民间流行拜佛、向佛祖许愿还愿,可是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佛学,就会知道不论是许愿还是对祝福视频大加嘲弄,这些行为都恰恰是与佛家经典所提倡的处世之道背道而驰的。
佛教讲求心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意义,而是说人心本自明净,应当明心见性、即心即佛。佛性不是虚无,大多佛系青年恐怕并不能称上一个“佛”字。
文稿:聪明小海豹
图片:百度
排版:飞天小黑猪
往/期/读/诗
0000000000
你想听到我们用闽南语读什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