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收藏基础知识
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3)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唐三彩陶俑内壁上的指纹,是古代唐朝的制陶工匠留下的制陶印记,更是今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标志。这种留下指纹的唐三彩,不是个别的现象,是细心的收藏家在各种人物俑上经常可以发现的特征,所以这个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依据。唐代的工匠在制作唐三彩时,不断用手指捏塑坭坯,因而在内壁上留下了自己的指纹痕迹。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溶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宋代以后的各种各样的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的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陶器就像是中国古代工艺、文化、艺术史上的一颗绚烂耀眼的流星,虽然留给人们永 久的辉煌,但却不会长久地存在,唐代以后,服务于丧葬的瓷质明器虽然也有出现,却再未形成以往那样的高潮。
唐三彩的发展从初唐到盛唐逐渐统一样式,开始具备民族特点并形成富丽华美,雄伟健壮的时代风格。在生动、真实的刻画中逐渐显示出唐朝的兴盛气象。尤其是在女性表达方面,展现出了最独 一 无 二的动人魅力,除了工笔重彩,最重要的,是唐匠们真正关注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实际的生活状态,将她们那一瞬间的姿态定格下来。
唐三彩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富有中国书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它是中华最强大最繁盛的大唐文化的体现。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中,唐三彩卖出高价,一度成为古玩收藏者的重要的收藏对象。
《唐会要》说:“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成,下兼士庶”。用现在的眼光看,铅釉对人体有害,不适合日常使用。在唐代,唐三彩大多也只是陪葬的明器(可能部分也曾充当生活用具)。当时它应当是一种极其昂贵的器物,贵 族与官宦们以唐三彩入葬,是非常侈靡的行为,反映出唐代的厚葬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