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9执一则治智勇非道

题文诗:

众也者,有道同道,有法同守,为义之,

不能相固,只为威之,不能相必,故立君,

以一民也.道至正,执一则治,无常则乱.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道者,非所以为,

所以无为.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也;

勇者不以,位为暴也;仁者不以,位为患也.

无为真情,则得于一,万物之本,无敌之道.

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

一人之身,既数变矣,,君数易法,

国数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径衢,

不可胜理,故君之道,失一则乱,无君.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君好智则,时任己,

弃数用虑,天下物博,智浅,以浅澹博,

未有能者.独任其智,失必多矣,好智穷术;

好勇则,轻敌简备,自负辞助,一人之力,

以御强敌,不杖众多,专用身才,必不堪也,

好勇危术.,则无定分,上分不定,

下望无止.若多赋敛,实府库则,与民为仇.

少取多与,数未之有.故好与也,来怨之道.

仁智勇力,人之美才,而莫足以,治天下也.

贤能之不,任也,而道术之,可修明矣.

【原文】

  
  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为义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君执一则治,无常则乱。君道者,非所以为也,所以无为也。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一人之身,既数变矣,又况君数易法,国数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径衢,不可胜理,故君失一则乱,甚于无君之时。故《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此之谓也。君好智则倍时而任己,弃数而用虑,天下之物博而智浅,以浅澹博,未有能者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穷术也;好勇,则轻敌而简备,自负而辞助。一人之力以御强敌,不杖众多而专用身才,必不堪也。故好勇,危术也。好与,则无定分。上之分不定,则下之望无止。若多赋敛,实府库,则与民为仇。少取多与,数未之有也。故好与,来怨之道也。仁智勇力,人之美才也,而莫足以治天下。由此观之,贤能之不足任也,而道术之可修明矣。
 【译文】

人民有了前进的道路便会一齐走在这道路上,有了法规就会一同遵守。当然单靠义理不能使人民牢固地团结在一起,同样单凭威势也不能使人民紧密地集聚在一起,所以要设立君王来使民心统一。君王掌握“一”就能治理好天下,如没有常规天下就大乱。君王治理国家之道,不是靠有所作为,而是靠无为。那么,什么是“无为”?即是聪明的人不借用权位来生事,勇武的人不凭靠权势来施暴,仁慈的人不利用地位来施恩惠,这些可以称为“无为”。做到这种“无为”,就算得到“一”。“一”是万物的根本,所向无敌的法宝。

大凡人的禀性是年轻时浮躁妄为,年壮时凶狠逞强,而到年长就追求起私利钱财来。这可说人一生中是经历多次性格改变,又何况一个君主多次改更法令、一个国家多次更换君主呢!每人都是从自己的地位立场出发来表达自己的爱憎,这种爱憎观因社会的错综复杂而变得五花八门,是难以一一理顺清楚的,所以君王失去了“一”就会乱套,这种乱套比没有君主时的混乱更厉害。因此,《诗经》上这样说:“不出差错,不忘过去,按照老规矩行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王如果喜欢运用智术,就会违背时令而放任自我,抛弃道理而运用心计。但实际上天下的事情广博而人的智术浅薄,用浅薄的智术去应对广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只想依靠个人的智慧来办事,失误必定不少。所以“任智”、“崇智”,是死路一条。同样崇尚勇武,就会轻视敌人而忽视防备,只凭自身力量而拒绝相互间的帮助。 用一个人的力量去抵抗强大的敌人,不凭借众人的力量而只凭自身力量,必定不能胜任。所以崇尚勇武,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喜欢施舍,但无一定的标准,上面的分配没有标准,下面的奢望就没有止境。如果多施舍而增加赋税以充实国库,这实际上是与百姓过不去。但如果是赋税收得少,施舍却又多,这国库里的财钱数量就不足以开销。所以喜欢施舍,是一种招致怨恨的做法。因此,仁、智、勇、力虽说是人的美好才能,但不足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贤能是不值得依靠利用的,而道术却是可以遵循和发扬广大的。

(0)

相关推荐

  • 徐大椿注道德经: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上一章讲,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应该以道治世.本章接着具体讲如何立道与行道. [原文]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翘足也,跂则不可以立] [白话]跂(qì),本 ...

  • 《道德经》思考:什么是“不尚贤”?

    <道德经>思考:什么是"不尚贤"? <道德经>讲:"不尚贤,使民不争",可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人们会想,"不尚贤"与 ...

  • 古代君王是如何以法使臣、以术驭臣,成功让臣子拱卫君权的?

    晚近面世的出土文献中,逐年整理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一般被视为战国中晚期文献,其方方面面的学术价值已不待申言.我们最关注的是清华简的政论治道,或所谓政治思想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7乐道忘贫自信真情

    题文诗: 圣人真情,常后不先,常应不唱;不进而求, 不退而让;天道无亲,唯德是与.有道者不, 失时与人;无道者失,时而取人.直己待命, 时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求合,时去不可, 追而援也.古存己者,乐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6真情至本见始知终

    题文诗: 军多令乱,酒多约辩;乱则降北,辩则相贼. 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于乐者,常大于悲; 其作始简,终本必调.今有美酒,嘉肴相飨, 卑体婉辞,而以接之,欲以合欢;争盈爵之, 间反生斗,斗而相伤,三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5真情易简心恬身佚

    题文诗: 员之中规,方之中矩,行成兽阵,止而成文, 可以将少,不可将众.蓼菜成行,瓶瓯有堤, 数米而炊,可以治家,不可治国.涤杯而食, 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养家老,不飨三军. 人非平易,不可治大,人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4君逸臣劳无为道体

    题文诗: 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周公殽臑,不收于前,钟鼓不解,以辅成王, 而海内平.匹夫百姓,百畮一守,不遑启处, 无所移也.君以一人,兼听天下,其日有余, 而治不足,使人为治.君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3道胜无事诚心结一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3道胜无事诚心结一 题文诗: 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主好刑则, 有功者废,无罪者诛.及无好者,诛而无怨, 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 何不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2无予无夺誉生毁随

    题文诗: 天本有明,不忧民晦;百姓也者,穿户凿牖, 自取照焉;地本有财,不忧民贫,百姓也者, 伐木芟草,自取富焉.至德道者,其若丘山, 嵬然不动,行者为期.直己足物,不为人赣, 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1无形因势非智非力

    题文诗: 处尊位者,以有公道,而无私说,称尊非贤; 有大地者,以有常术,而无钤谋,称平非智. 内无暴事,离怨于民,外无贤行,见忌诸侯, 上下之礼,袭而不离,论者莫然,不见所观, 谓藏无形.非藏无形,孰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题文诗: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气正,小人气邪. 内便天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 真情正气.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 不顾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8待遇掩迹修内待时

    题文诗: 德可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也;道可自治, 而不可以,使人乱也;有圣贤宝,不遇乱世, 可以全身,未可霸王.汤武之王,遇桀纣暴; 桀纣非以,汤武贤暴,遭桀纣暴,汤武而王. 故虽贤王,必待遇者,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