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梅兰芳的人物发型造型艺术:“贴片子”与化妆美丑有着极大关系

 梅兰芳先生一生创造了很多美的形象。他那种在艺术上力求尽善尽美的精神是很值得后辈学习的。我这里仅想从化装这个角度来谈一谈。

 传统戏曲中旦角面部化妆得好与不好,与所谓“贴片子”的技术是否到家有着极大的关系。

 片子是什么?就目前舞台上旦角的扮相来说,片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代表妇女前额短发的那个一圈一圈的东西,行话叫做“小弯儿”;一部分是代表妇女鬓发的左右两条东西,行话叫做“连鬓大条”。这两部分片子如果处在善于化装的演员手里,可以调整脸型,美化扮相,达到意想不到的妙处。

 在梅之前,正旦——已婚的正派妇女的扮法叫做“大开脸”,它的特点是:额角平阔,眉毛短而形如柳叶,眼梢略为画一些,上下嘴唇仅染一点胭脂象征樱桃小口。

谭鑫培、王瑶卿之《汾河湾》

 至于未婚女子的扮法,额角正中只有一个“小弯儿”,以此为中心分成左右两条大鬓一直包到面颊,所以额部显得特别狭窄,叫做“小脑门儿”的扮法。

 后来,随着社会上审美观点的改变,正旦的“大开脸”扮法被淘汰了,代之以“小脑门儿”的扮法。

韩世昌之《思凡》

 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小弯儿”就从一个、三个、五个,一直增加到现在的七个,于是,片子调整脸型的作用显得更大,旦角的扮相也就更为美化了。

 在这样一个旦角扮法的革新过程中,梅先生身居前列,提倡最力,因此受到保守派的攻击也最剧烈。他们诋毁他是“青衣、花旦不分”。可是他但求舞台的美化,认为这样有利于演员演技的发挥,也就顾不到这些闲话了。

 现在,我们从历年来梅先生的剧照中,还可以看到他不断改革发型的痕迹,一九一三年,当他第一次来上海演出时,就已全是“小脑门儿”打扮了。但他不像其他演员那样把“小弯儿”两边的“大鬓”拉得挺直,使得额角成为块呆板的三角形,而是把它们做得略带弧形,较有变化,显出了妇女鬓发的柔中之美。

梅兰芳之《宇宙锋》

 嗣后,旦角额上的“小弯儿”增多了,梅先生的贴法最初还有点排成三角形的样子,后来可能由于他的面颊日渐丰腴,为了取得上下平衡,则又把它们贴得略带点半圆形,成为当时最好看的脸型——鹅蛋脸。

 近十多年来,梅先生年纪大了,由于他的头发渐往上移而使额部过分开阔,他就把正中两边的两个“小弯儿”往下移动,使得“小弯儿”的排列仍旧保持着顶点略尖的半圆形;同样地,由于他的面部较前更为丰腴,而且肌肉有点松弛,他就把垂鬓而下的两条大片子贴得往前一点,使得颊部大为缩小。因为这上下两部分的片子略作变动,而使他虽近古稀之年,在舞台上仍能保持他年轻时那一张好看的鹅蛋脸,并不因为年纪老了而有减色。

 梅先生在表演艺术上是演到老、学到老、改到老,他在化装上同样也是精益求精,与时并进!

 (《文汇报》1961年8月3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