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部篆书《心经》美到极致,在结体的处理上真是太高明

中国书法的发展也是文字与文化的发展,随着书写形式的改变,涌现出许多对书法艺术不断探索与革新的人物,清代的邓石如就是其中之一。清代碑学的兴起与篆隶书写的复兴,给邓石如奠定了时代条件,他把高古文字以及其他书体的书写性融入篆书当中,突破了以往以李斯、李阳冰为典范的书写模式,使篆书的书写既传承了严谨的法则,又显示出了更加灵动的风格。

邓石如画像

在书法当中,一副观赏性强,艺术价值高的作品,不仅要有笔法的精妙表现,也需有结体,时代审美等因素的结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邓石如的小篆经典代表作《心经》,了解下这幅作品,在字形结构上做了哪些大胆的处理,而变得如此赏心悦目呢?

邓石如小篆《心经》描红

小篆在字形上一般趋于长方形,通常是长4宽3的比例,呈现出严谨堂皇的气势,我们上一篇文章针对小篆的比列和中宫问题进行过阐述。为什么你写的小篆不好看?问题就出现在这一点上

左为《峄山碑》的”无“字,右为《心经》的”无“字

而邓石如在本部小篆《心经》中,把字的比例做了极为大胆的夸张,呈现出几近2:1的长宽比,重心更加靠上,上紧下松。例如“无”字,与峄山碑中的“无”字相比,重心就上移得多了,这是典型的黄金分割比例。

“空”与“实”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处理,就是字形的外廓,传统小篆的书写多以外扩、浑厚为主。而邓石如在这这篇《心经》中,做了极为夸张的“收腰”处理,我们以“宝盖头”的书写为例,本篇里的“空”、“实”等字,在“宝盖头”的书写上,进行了大胆内收,使得字的上部中宫更加紧凑。

左为《心经》的“行”,右为《千字文》的“行”

如果把字比喻成一个人的身材,《心经》中的字形犹如一个高挑健美的女子,有着一个长长的裙摆,字形显得十分婀娜多姿。再看这个“行”字,邓石如在其另一部小篆《千字文》中也写过这字,但和《心经》里的“行”相比,却差异很大,上部同样紧收,但下部的比例就明显拉长,显示出“大长腿”的魅力,和《千字文》里“行”的稳实相比,《心经》的“行”就飘逸十足,对比强烈。

夸张是突破既有书写手段的一种方式,邓公学识极深,熟谙古文字学,因此在博闻强识的基础之上,冲破既有的藩篱,大胆革新篆书乃时代之幸,更为我们后来人研习篆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我们通过临习本部《心经》的深刻体会。

以下为邓石如小篆《心经》作品展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