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要学点书法理论和书法史
学书法的人都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惜时如金,几乎把每一分钟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放在了书法的练习上。
但有的人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临帖上,舍不得花时间或者不重视学习书法理论,学习书法发展的历史,还有的人轻视书法理论,看不起学理论的人,认为书法临帐创作才是真功夫。结果往往花了很大的气力,而书艺却始终提高不上去。
从书法学理论与书法临帖技巧创作的的关系看,肯定地说,是先有书法的实践创作,后有书法的理论。书法理论是对书法实践的总结,并且上升到了规律的认知。书法理论形成后,就会对书法实践产生指导作用,进而促进书法创作水平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会走偏;没有实践,光有理论,光说不练肯定也是不行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勤奋的临帖,大量的创作,同时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避免误入歧途,我们的水平才会进步。历史的大师都是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书法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趋向,准确的把握和认识当代书法艺术在整个书法史中的位置以及当代书法创作的历史的背景下,展开自己的创作,很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卓然成家。
当代一些书家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闷头死练绝对不行,必须要有理论支持,否则你永远达不到更高层次。凡有所成者,无不对“历代书论”学深悟透,并以此登堂入室,进入到更深一层的学习与思考
一
临帖要临习古人的,学习理论也必须是古人的。今人写的书法著作只能供参考。因为古人整天整年用毛笔写字,累积多少代的经验,花几十年功夫,或穷毕生的精力才总结出来怎么写、如何写,可以说已经从各个角度、各个细节把书法全方位、准确地阐述到位的不可能再到位了。这是极为可贵的心血结晶,因此,其它东西,可能古人不如今人,但论书法,今人只能当个小学生。
因此学习古代书法理论,读读中国书法史,特别是历代书论,了解各种书风的来龙去脉,了解各种书体的演变、发展、创新等,历代书法大家的成长经历、书法特色,能够大大地加深对书法的理解,加快我们的学习步伐。
可以说,学习书法理论、书法史,对于初学书法或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的一项内容。
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如果在临摹古人碑帖或在进行创作活动的同时,学一些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从而有意识地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那么就会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集思广益,豁然开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观点、论述、史实或许会让我们对于书法学习的一些常见问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时会醍醐灌顶之感。例如明代董其昌的书论《画禅室随笔》中他谈论到用笔:“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谈到用墨:“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礱肥,肥则大恶道矣。”论神采:“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必须的明确,书法理论是一个涵盖度很广的范畴,诸如书法教育学、书法考古学、书法社会学等等,所以书法技巧为主,但也不局限于书法技巧。
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浩如烟海,是历代文人、书家、学者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的总结。中国最早的书论,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
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汉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书法理论的内容主要是描述笔画形态、字形结构,以及讲解各种笔法。
到了唐、宋阶段,则属于古代书论的兴盛发展期,尤其是唐代的孙过庭、宋四家(苏、黄、米、蔡)等人既是书法家,又是书论家。这些人所撰写的书论,实际上是他们平常书法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这些书论更有说服力,对于书法学习者也更有参考价值。
书法理论从内容上看,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学书者要多读点这方面的书籍,才能把握书法的审美方向。书法理论是对中国书法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特征,和中国书法的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所进行的研究理论。书法理论包括:技法理论、书法史、书法家研究、书法文学等其它文化的研究、书体研究以及考释辨伪等。
广义的书法理论许多是隐藏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书法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想通的。如孔子的名言关于做人的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则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基本技法,主要是谈论如何执笔,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如何书写等内容。二是专门论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和写法。三是综合类的,涵盖了书法的方方面面。如孙过庭的《书谱》,明、清许多论著,文字内容较长。四是碑帖考证、著录杂记、题跋等,许多是资料汇集,对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在临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书法技法论述,也要重视宏观理论的学习研究,二者不可偏废。要用两条腿走路
古人关于书法上的一个体会性观点,虽然不系统,但非常有针对性,值得我们根据自己的临帖,深入研究学习体悟。是挑选摘录一些,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欧阳文忠公集句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东坡集句。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项穆雅言
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于纸上,意懒则浅薄者无神,不能书画—原济大涤子题画诗
作书之道,规矩在心,变化在手:体欲方而用欲圆,指欲实而腕欲虚,神欲行而官欲止。审量于此,方可学古人法帖。
学书如穷经,宜先博涉,然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 ——梁献承晋斋积闻录句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梁谳评书帖句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缺其一,行尸耳。——王澍论书剩语句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书概句
古代专门的书法理论书籍主要有: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永字八法”、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孙过庭的《书谱》、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瓘的《书断》《文字论》、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米芾的《海岳名言》等,赵壹的《非草书》、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也可以当做书法理论文章来读。
从书法理论的源流上来讲。汉代是书法理论的源头,同时也是艺术渐趋自觉的时期,扬雄的《法言》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论书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书论发展出两极,尚意与尚象,由于汉代书体大备,研究重点在于对书“势”研究和书体的批评上。
到了魏晋,书法的审美价值开始强化,加之玄学兴起,理论家关注的焦点是“心”.“言”.“象”.“意”的关系,书法的形态表现以及人对自然和书法的认识在北朝,其书论仍以复古辩体为显著特点。
隋唐书论强调刚健有力的审美趣尙,同时确立书法规范和法度,“八诀“、”六法“应运而生。
元儒、佛、道、禅均找到了自已的位置,书论中各种思想揉合。既重视人格对书品的作用,也强调自然无碍的创作态度。既开启以禅论艺之风气,也承袭嗜古尊古之祈尙。对“意”的倡导和传统持尊重的态度是书论的两条主线。
明人论书提倡骨力与姿媚的结合张,有张扬个性,摆脱传统束缚的倾向,标举'天趣'和'无意为工'。清初书论重技巧,求淳朴天然之境界.中后期对古文物重新认识,碑学大炽,'变者.天也'是书论研究中的主导思想。
但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明、清阶段,中国书法理论本身出现了一些僵化的趋势。也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碑学及相应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出现了过于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很多人“生怕方法不对而走错路”,此时书法理论反而成了一种实践上的束缚。
对近代书法理论贡献最大的是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作者一反对当时赵派、董派的倾向,而走向复古,提倡魏晋碑帖字体。包世臣是从作文、作书两方面及其相互影响来论书法的,对近代甚至现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古代书论中,同样也有一些过于玄乎的东西,臆想的成份比较多,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临帖实践中加以鉴别这,不迷信个别看法。
二
从书法史的角度说,学习书法史使人能够从历史的高度考察书法书体、技法、风格的特点、演进与流变,同时了解各代各家书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今发展的动态,广收博取,避免偏狭与盲目。
例如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对书史就有深湛的造诣,通古察今,卓然成家。我们在欣赏沙孟海的书法时,就能发现的作品里有黄山谷的笔法、王铎的墨法、黄道周的结体与吴昌硕的气势,以及篆隶意味与章草情态
为了便于大家对书法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或系统掌握打下基础,这里对书法史做一个概括性的回顾。
书法史当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解,当时各国文字差异很大,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但由于李斯之小篆,用笔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
到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 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追求中和冲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品味以妍放疏妙为主,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书迹之一。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行书最盛,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兼容包蓄,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结构严谨。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而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为代,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求“工',那么宋代,书法则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北宋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此种风格在南 宋的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
元初,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颜、柳并称四体。赵孟頫的书法不逾越二王一步,对王派书法的精到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作品'温润闲雅''秀研飘逸'。元朝书坛有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沈粲兄弟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宋克。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号称“江南四大才子”。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等,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 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书坛则兴起一股对传统的反思批判思潮,尺幅增大,笔墨上放浪不羁,侧锋取势,横涂竖抹, 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居主流的温润中和开始消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王铎、倪元瑞等。这种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耷、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复现。
同时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的帖学的传承,帖学在清代也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在尊崇传统的时候,表现出了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此时帖学的颓势 已经出现了。
随着金石出土数量增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好碑之人愈多,最后成为清朝书坛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多用碑意写字作画。
三
创作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真正进入到创作的层面,理论的直接影响会相对的减弱,创作的展开更多决定于创作者的创作冲动、欲望、激情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的情绪或者感动。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存在和萌生,创作成为可能。但即使在这种创作的情况下,理论仍未失去存在的必要,理论同样会给与创作以及创作者必要的匡正和参照,所以真正的艺术杰作的诞生,是创作者的主观感性和理性思索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创作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及不可违背的规则。
总之临帖的时候,结合所学字帖的内容、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学习一下书法理论和书法史,一定会让我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收获意外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