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文武双全的山东好汉,活成了男人的终极梦想
01
深夜,万籁俱寂。
江西铅山一座颇为气派的府邸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在案上奋笔疾书。
他的脸上皱纹密布,满面风霜,一对浓眉似乎从未曾舒展。
唯一不同的是那双虎一样凛然生气,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没有什么能让他认输。
一个个遒劲有力的字犹如千军万马,从笔下奔腾而出。
他的心绪再次飘回40多年前的战场……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
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鸪天》
02
公元1161年,带兵反抗金国压迫的起义军头领耿京正犹豫不决:金国和南宋,抱谁的大腿好呢?
这支农民军的文凭普遍不高,作为军队中唯一的大学生,辛弃疾一向是颜值和智慧的担当,他提议:大哥,咱们本是宋朝的子民,自然应该归顺南宋,一来可以与南宋里应外合,合力抗击金贼,二来如果在山东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回南宋找工作,一举两得。
耿京恍然大悟:辛老师,你真是太机智了!
于是辛弃疾作为代表,来到南宋建康(南京)面见宋高宗。
宋高宗很高兴,当即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也得了一个九品的文官,来者有份,其乐融融。
他们欢欢喜喜地返回已经是金国沦陷区的山东复命。
谁曾想半路上收到消息:老大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向金国邀功去了。
辛弃疾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融资刚谈成,公司就解体了,你在玩儿我?
当年金国发动战争,北方大地生灵涂炭,起义不断。
他怀着洗刷靖康耻,恢复中原的理想带领两千多人的起义军加入耿京,将队伍壮大到今天的数十万大军。
后来他杀死偷走军印的叛徒义端 ,又劝说耿京归顺南宋朝廷,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如今出了这样的事,要怎么向宋高宗、耿京以及军中的兄弟们交代。
他气血上涌,立即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杀到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要知道,张安国那边的金兵至少有五万。
部将面面相觑:这怎么可能,这不是拍电视剧啊大哥。
最终响应者只有50多人。
带着这支小分队,辛弃疾杀气腾腾地赶到张安国所在的金营 。
此时张安国浑然不觉,还在帐中喝酒划拳,享受着出卖战友带来的荣华富贵。
正在这时候,突然听到外面马蹄声达达,自远而近。
不等他反应过来,就见到一个目光如虎,高大威猛的青年壮士带着人马冲进来,一把将他抓了出去,领上马,扬尘而去。
一顿操作猛如虎,张安国像只待宰的鸡一样被绑在马上。
为了避免和金兵正面交锋,辛弃疾一行日夜兼程,不吃不睡地赶路,直到抵达南宋的国境。
瑟瑟发抖的张安国被带到临安,斩首示众。
宋高宗早已听说耿京被杀,叛将带兵投靠金人,心想辛弃疾他们未必能够守信。
谁曾想才过了几天,这伙人就从金人那里把叛贼捞出来,宣誓效忠宋朝。
宋高宗惊叹不已,差点忍不住叫辛弃疾一声大哥。
辛弃疾一战成名,迅速成为南宋街头巷尾热议的青年英雄。
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
03
辛弃疾的英雄气质来自遗传。
他出生在好汉辈出的山东,祖上是英勇善战的秦人,自称“家本秦人真将种”,是个99氪金的纯爷们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从这12个字就可以看出辛家的家训是多么燃。
靖康之难发生的时候,辛弃疾还小,祖父拖家带口,没办法逃跑,一家老小就滞留在了北方沦陷区。
小时候,他跟着在金国当官的祖父辛赞登高望远,听祖父指点河山。
祖父常常望着远方,悲愤交加地说:孙子,这片河山都是金贼从我大宋手里夺走的,你长大了一定要让金人鬼子血债血还!
他甚至鼓励辛弃疾:孙子,要不你别读书了,去当金国的卧底吧!考试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得去金国首都的时候要好好打听情报。
辛弃疾:……
在硬核祖父的调教下,辛弃疾渐渐长成了铁骨铮铮的硬汉。
一边苦练腹肌,一边苦读兵书。
梦想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金人滚出大宋。
如今,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要来了!
04
来到南宋 ,辛弃疾一刻也闲不住。
他先是越级去面见岳飞的前领导张浚,与他大谈如何兵分四路,夹击金军。
随后,他又给宋孝宗和宰相虞允文分别递交了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系统论述了他的军事思想。
1170年,宋孝宗召见了辛弃疾。
面对九五之尊的皇帝,辛弃疾不但没有怯场,而且慷慨陈词,说话直率,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
辛弃疾激情澎湃地分析:金国看似很强大,其实就是个纸老虎,只要咱们做好长期准备,假以时日就能拿下。
凭借对金国的了解,他建议应该迁都建康,重视两淮,屯兵襄阳、山阳和濠梁,从山东进攻直取幽州……
辛弃疾说得如此慷慨激昂,唾沫横飞,恨不能以身许国。
宋孝宗十分感动,但是没有采纳。
形势比人强。
宋孝宗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北伐,又和金国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南宋士气大挫。
年轻的辛弃疾怎么能预料到,在今后的40年内,他梦想的北伐终究无法实现,悲剧的迷雾已经遍布华林。
来到首都临安的辛弃疾落落寡欢。
南渡以来,自己的仕途看似顺利,一路稳定升迁,然而始终是下层文官,每天只能看看报喝喝茶,一身武艺无处施展。
再加上归正人的身份,处境异常尴尬。
所谓归正人,就是从金统治区投奔南宋的人。朝廷对他们怀有戒备,怕他们是金国间谍,因而并不会重用他们。
上元佳节,都城临安(杭州)车水马龙,灯光璀璨,美女如云。
辛弃疾走在热闹的人群中,既没有心情唱K,也没心情泡妞,只有满腹的幽怨和寂寞,无人诉说。
他在人群中寻找,看到的只有一张张乐不思蜀的笑脸,谁能理解他呢?
梦想遥不可及,就像那远在天边的倩影,灯火暗淡,无处可寻……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5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朝中不少主战派的领导对这个文武双全的年轻豪杰颇为欣赏。
1172 年,辛弃疾终于得到一个证明自己管理和实干能力的机会。
在宰相叶衡的推荐下,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
来到滁州,展现在他面前的已不是欧阳修笔下那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山川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滁州了。
经过连年的战乱,滁州城破败凋零,人烟稀少,当地人不但吃不饱住不好,还欠着政府一屁股债。
辛弃疾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干!
他先是上书朝廷,请求免去滁州欠着的5800多贯的税赋。
随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发展商业。
土地荒芜,没有人种?那就借钱给百姓盖房子,提供土地、农具、种子,招募流民来种。
市场萧条,经济不景气?那就降低赋税,提供贷款,改善基础设施,修建旅店,吸引商贩来做买卖。
辛弃疾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实践认可,经过一年,滁州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人口增加,商业繁忙,欣欣向荣。
由于政绩突出,朝廷又任命辛弃疾出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重要官员。
南归十几年,当年的辛少侠已经成了辛市长、辛省长。
他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工作,别人避之不及的难活、苦活,他倒贴都要去做。
在江西,前面三任提点刑狱都没能搞定的茶商叛乱,辛弃疾用了3个月就平定了。
在湖南,他抗旱救灾,整顿治安,还组建了一支威震八方的地方军队——飞虎军。
湖南当地民风彪悍,盗贼四起,起义不断,治安非常差,令政府头疼不已。
治安不好,啥都干不了,于是辛弃疾决定组建飞虎军。
军队需要买马、买兵器、招人、训练等等,花费极高。
掐指一算,至少需要数万,比滁州人民一年欠的税赋还多十几倍。
钱从哪来呢?朝廷自顾不暇,向朝廷伸手是不可能的了。
那就只有自己想办法。
他对酒进行政府专营,增加了税收,并用这部分税收投入军队建设。
然而就在胜利的曙光快出现的时候,变故却接踵而至。
原来由于军队花费巨大,朝中人不断上奏,弹劾辛弃疾为了一己私欲,劳民伤财。
朝廷下达金牌要求立刻停手。
辛弃疾不顾岳飞的前车之鉴,假装没有收到短信,要求部下加快进度,限期一个月内完成。
朝廷的眼睛盯得很紧,辛弃疾明知后果,却不肯轻易放弃。
历尽千辛万苦,飞虎军组建起来了。
辛弃疾致书皇帝,将项目花费详细地列出来,皇上便没有责罚。
飞虎军从此成为湖南一支实力雄厚的地方军队:
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没想到刚刚到达人生巅峰,辛弃疾立刻遭遇了职场的滑铁卢。
06
因为组建飞虎队花费太大,弹劾辛弃疾的奏折接二连三,御史的参奏简单粗暴,说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辛弃疾心里苦,但他不说。
这几年他身居要职,但是调动频繁,很多时候就职不到半年就被调往别的地方。很明显,朝廷还是不信任他。
比遭受谗言更令他痛苦的,是此时主和派人物上台,朝廷主战的气氛日益低沉,北伐的愿望日益渺茫。
辛弃疾忍不住大发牢骚:
美好的春天又过去了,正像大宋的繁荣,已难以重现,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徒劳地织网,希望留住一点柳絮。
嫉妒中伤我的人啊,请你们为国家考虑一下吧。难道你们不知道,祸国殃民的人最后也不得善终吗?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1181年,南归20年的辛弃疾终于在一次更加猛烈的弹劾中被开除官职,开始了漫长的闲居生涯。
带着满腔不甘和遗憾,辛弃疾和一家老小定居江西上饶。
相比有钱就乱花的苏轼,辛弃疾可谓理财小能手,早在湖南当省长的时候他就开始营造在江西的别墅,因此突然失业也不会吃土。
别墅名为稼轩,占地170多亩,有上百个房间,还有无敌湖景,府中亭台楼阁、园林池塘应有尽有。
一个字:大!
两个字:气派!
据说好朋友朱熹曾偷偷跑去,转悠了一圈后仿佛吃了柠檬,不无艳羡地说:真是前所未见,我老朱大开眼界了!
一开始,辛弃疾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在自家豪宅种种菜,写写词,享受天伦之乐。
没事就绕着门口的带湖散步,健步如飞,一天能走好几圈。
他与鸥鹭结盟,与白鹤为伴,在醉人的美景中举杯自饮,不无惬意:
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忙活了大半辈子,难得闲适一阵,农村的生活也不无乐趣。
别看辛弃疾是个舞刀弄枪的硬汉,人家文艺起来一点儿不输文艺青年陶渊明。
听鸟声、蝉声、蛙声,赏雨、赏星星、赏月亮。
骑着自行车走在乡间小路上,哼着《稻香》,这画面唯美得就像一首田园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然而辛弃疾并不是真心喜欢当个宅男和隐士。
要不是被迫失业,谁会在这儿写诗论剑,喝酒唱K呢?
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无论是睡觉还是清醒,他的脑子无时不想着一件事:杀贼!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就连喝醉了酒,都要抽出自己的宝剑反复欣赏,梦想着重返战场,杀敌报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07
一个漫天飞雪的日子,老朋友陈亮跋山涉水来到江西。
跟辛弃疾一样,陈亮为人豪爽,个性刚硬,与辛弃疾志同道合。陈亮也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力陈北伐的大计。
辛弃疾顾不得老婆和医生叮嘱他戒酒,扛着一箱茅台就去找陈亮。
他们在辛弃疾另一栋别墅里狂歌痛饮,谈论时事,整整聊了十天十夜。
两人都是一世豪杰,内功深厚,说话之间楼上的雪都被震飞了,颇有武林高手暗暗较劲的味道。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说到北伐的理想,两人不觉握紧拳头,叹息痛恨不已。
但他们还是互相激励,互相鼓舞,叮嘱彼此至死不忘此刻的壮志豪情。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陈亮离开的第二天,辛弃疾意犹未尽,立即快马加鞭,希望追上他,再聊个十几二十块钱。
可惜水深路滑,唯有诗词往来,寄托相思。
朱熹的缺席是这次英雄会的一大遗憾。
你可能会问,朱熹,是那个张口闭口“存天理,灭人欲”的老家伙吗?辛弃疾怎么会跟他交朋友?
事实上,朱熹也是个很有个性的大学问家。
他支持北伐,多次跟皇帝唱反调。绍兴和议后朱熹索性隐居山林教书,公然宣布与政府不合作,后来更是卷入了“庆元党禁”,被权相韩侂胄列入政府黑名单的榜首,和苏轼的经历有些相似。
朱熹欣赏辛弃疾的才干,辛弃疾对朱熹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是帝王师、姜太公一样的人物。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这不是拍马屁,完全是英雄惜英雄。
隐居铅山期间,朱熹去世了。
此时朱熹的学说被禁,轻易站队有被牵连的风险,连他的一些学生都望而却步。
辛弃疾却迎难而上,千里迢迢跑去吊唁他。
这样的豪气,也就乔峰可以做到了吧。
08
担任镇江知府,是辛弃疾离梦想最近的一刻。
这一年,朝廷终于下决心北伐。
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整整40年。
起起落落的40年,正当壮年的40年,本可以大有所为的40年。
遗憾,深深的遗憾。
然而他还是痛痛快快地走马上任,不以个人得失、家事为念。
虽然他已经65岁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来到皇帝面前,自信满满地说:金国已经不行了,迟早会灭亡的!
辛弃疾的判断不是看了两天报纸就信口胡说的,这几年他始终密切关注金国形势,还自掏腰包安排间谍去金国打探对方兵骑数、屯戍地、将帅姓名、兵器位置等。
来到镇江府,辛弃疾激动不已,立马整顿军务,招募壮丁,打造战袍, 全力备战北伐。
镇江不但盛产陈醋,而且盛产英雄豪杰。
这里地处长江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镇江还是吴国的都城。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望着滔滔江水,想起古往今来无数风流人物,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能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提并论的千古名作。
然而与苏轼豪放中带着洒脱不同的是,辛弃疾的豪放中却有无尽的苍凉。
毕竟,此时的宋朝已是日薄西山,丧失大片江山。
统治者任用奸人,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让人叹息痛恨。
少年英雄的孙权、英勇北伐的刘裕、英雄老去的廉颇……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人能挽救危亡吗?
恐怕没有。
人们早已忘记昨日的屈辱,依然没心没肺地享乐。
在词中,辛弃疾隐隐透出担心:北伐是否太过草率,欲速则不达,恐怕难有胜算。
就在辛弃疾的准备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朝廷又一纸令下,将他调离镇江。
说到底,此次主张北伐的韩侂胄本身就带着私心,想借用他在士大夫中的声望收买人心,并非真的想重用他。
这一点辛弃疾心里很明白。
结果不幸被辛弃疾说中,轰轰烈烈的北伐以失败告终,南宋再次失去扭转局势的重要机会。
1207年,辛弃疾带着满腔遗憾在铅山去世。
去世之前,掌握中央重要军权的禁枢密都承旨的任命才下达,而他已经卧床不起。
一代英雄豪杰,终究没有施展毕生的抱负。
08
在滁州任职的时候,辛弃疾曾经在一份奏折中预言:敌六十年必亡,敌亡而中国之忧放大。
1234年,金国果然被后面崛起的蒙古消灭,时间正好62年。
可惜当时没有人重视他的话。
对辛弃疾来说,这样的事难以计数。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他一生的不遇,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南宋的悲哀。
辛弃疾为誉为“词中之龙”,词坛飞将军,他的词被人们称为英雄词。
他首先是个英雄,顺便写了词,不小心就流传了千古。
我想如果可以,他更愿意用拿笔的手拿起武器,征战沙场,成为岳飞、霍去病那样的人物吧。
他和苏轼齐名,是豪放词的两大天王。
但是他和苏轼不一样,他的豪气中总有一种生不逢时、英雄迟暮的悲凉,而悲凉中依然有种坚不可摧、不肯屈服的雄壮。
假如苏轼是词中李白,那么辛弃疾就是词中杜甫。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千载之下,犹有金石之声。
参考文献:
《阅读辛弃疾》--南京大学出版社
《辛弃疾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辛弃疾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