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悲哀 | 教育张说
提升写作
我叫你张,你偏不张。
教育听张说。
阅读的悲哀 | 张国钟
越是接触教育深了,越是感到阅读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性,越是对于那些在阅读上误入歧途的情况深感痛心。
我所痛心者有五:一是没有书读;二是不愿读书;三是不准读书;四是专读坏书;五是不会读书。
想读书而没有,实在是可怜可惜。然而,这样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了,这实在是可喜可贺。
对读书没有兴趣,忙于做作业,或者忙于打游戏。这实在是可悲可叹。
不让读书的时代却还在继续,特别是在一部分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或者家长那里。
家长自不必说了,自己不读书,也不让孩子读书,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而没有读书为人生保驾护航,又能走多远?!摊上这样的家长,实在是可哀可痛。
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平时锁得紧紧的,“图书馆”的存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滴。过去存的书陈旧不堪,新买的书则是价格便宜、质量低劣,这是为了充数滴。图书管理员则往往安排那些既不热爱读书也没责任心、只想图清闲的人员担任,这些都是来混饭滴。偶尔学生借来或者买来图书带到班上,往往又被班主任或者什么老师,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没收了去。至于读书会或者文学社之类的社团,对不起,没有!为啥呢?说是怕耽误学习。这些都是把学生当手段,拿学生成绩换自己名利滴。这实在是可恼可恨。
至于有些孩子热衷于读那些色情、凶杀、暴力之类的图书,所谓“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确实有些人品性低劣,这样的人自然是可恶可鄙。然而,更多的孩子则是出于好奇不能自拔,而家长都没有警惕性,忽视了对孩子的监护,这是十分可怕的事。
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有些是有毒的;读书也不总是开卷有益,有些书读了会死人;有书读,让读书,自己也喜欢读书,这时候就是会不会读书的问题了。而最冤枉的,就是不会读书。读书不得要领,读书再多,效果也不佳,还容易把自己读成书呆子。
首先要会选书。
这世上的好书,也如一桌饭菜,有主菜,有佐餐的小菜,还有穿插的点心与甜品。虽然需要巧妙搭配,才会吃出花样、吃出滋味,吃出情趣、吃出品位,但是这满满一桌菜,也不必每一道都尽情吃,要有主次、有重点、有选择。这图书啊,经典是正餐,是主菜,是生命的必须;那些流行的、消遣的则是佐餐的小菜,是用来调剂口味的。
特别是儿童与学生时代,阅读是为生命奠基,这时候一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典阅读上。那些又大又硬、既厚且重的作品,才可以做生命的基石。
虽然我们也主张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孩子的阅读个性,可是有些书是必读的,没得可选——这些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千百年来举世公认的好书,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比如《道德经》《庄子》,比如佛教的《金刚经》《法华经》,比如欧洲人的《圣经》;比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比如荷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泰戈尔,比如唐宋八大家、王阳明,比如鲁迅……
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在各种的推荐与营销的喧嚣声里,被那些可读可不读的、充满了诱惑与迎合的、精神轻飘飘的书籍耗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那么多比黄金还珍贵的青春时光,就这样轻易地被消费了。岂不痛哉!所以,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时代,不要轻言什么“海量阅读”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不要拿儿童与少年的欢乐做借口,来回避经典的阅读,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儿了。花有再开时,人无再少年。一个精神上轻飘飘的生命,不是形同草木又是什么?
选了好书,就要会读。古人对于读书法,早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精读、泛读、略读,根据书籍的不同地位、作用,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拿到一本好书,反复读,然后,找到与书中某一个知识点、观点等相关的图书、资料,多角度地深入理解,力争能够全面理解、把握全貌。这样才能真正获益。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说“一门深入”的精进之法吧。
当然,会读了,还不一定能读懂。这就要访高人、拜名师。现在讯息如此发达,电视、网络、纸媒,要找到自己欣赏的、适合自己的导师,帮自己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解与审美能力,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读书千遍,还要高人指点。不然,怎么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呢!
无书可读,不愿读书,固然悲哀,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坏书,不如不读书;遇庸师,不如无师。
所以,读好书,拜名师,此外无它法。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能手、
教育硕士、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
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