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挑战》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原来是有科学道理的!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34本书

《父母挑战》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父母,挑战》
即便我妈曾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她很享受与我在一起的时光,但是,我也知道,我与世界上的其他孩子一样,为她带来过各种各样的烦恼、压力、困惑和痛苦。
比如,她可能会为了我以后该如何养活自己而忧心忡忡,尽管我已经三番五次和她强调过,我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我既从阅读中获益,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但是,似乎对于她来说,仅仅能够帮到他人是不够的,我还应该创造更多的,umm,经济价值,就像是她朋友的儿子一样。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困境,曾因为观念上的不一致,产生过误解,或是爆发过激烈的冲突,那么,接下来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到你。
本书中,你将会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你自己的的成长,与你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这些洞见又将让你有机会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态度,去处理你们之间的冲突,与对方更加友爱的相处。
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01.
父母面临的处境
遇上麻烦以后,寻找替罪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尤其是在遇上了育儿方面的问题后,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 —— 丈夫指责妻子,妻子指责丈夫,或是相互指责对方的父母。极少有人能够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一定程度上造成育儿的关键。

因此,若是想要解决育儿方面的问题,做父母的首先要认识并摒弃以往错误的方法与态度,比如,下面的列举的五个育儿中常见的错误认知:

1.  爱

毫无疑问,你爱你的孩子。他/她是你血浓于水的亲人,也是这个地球上与你最亲密的人。他/她的健康成长也取决于你的爱。
但是,很多被人们称之为「爱」的情感都是名不副实的。

日常生活里的挣扎与飘摇不定导致了不少父母形成了错误的观念与态度,从而丧失了真正去爱的能力。
比如,他们可能会置孩子的需要于不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一生,篡改孩子的志愿,安排孩子的工作,甚至是插手孩子的婚姻;又或者走入另一个极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把孩子宠成不可一世的「混世魔王」。
这样的爱,自负且不可靠,它只考虑到了给予爱的这一方面 —— 父母的愿望和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需要。


2.   焦虑
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焦虑结合在一起时,情形便会更加地复杂。丧失信心的人会人性的脆弱与周边环境的危险性进行过高的估计。
而,在成为父母以后,他们则又会将对生活的担忧,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时不时地便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在比较中放大自家孩子的每一个小缺点,甚至认定那就意味着孩子最终无可救药。
结果,缺乏父母肯定的孩子,真就如父母所愿,成为了一个什么事都做不好的成年人。
3.   期望
如果你既爱你的孩子,又担心他/她以后过不好,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家长,期望孩子能够实现你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所未实现的愿望。
这种对于获得间接满足的期望会导致你对孩子感到骄傲以及不满这两者的冲突加剧,因为你对于成功的高标准往往是孩子难以企及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世界虽然大,但是最终能够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是非常有限的,绝大多数孩子都只是普通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人,他/她自会有一套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可能会与父母期待的大相径庭。
4.   要求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经常会超出应有的期望,从而引起孩子的正面或是消极抵抗。
或许,你会认为,要求得严格一点,至少能够让孩子的一部分愿望得以实现,但是,这种高压政策只会让孩子习惯于忽略你的正当要求,为了叛逆而叛逆。
而且,通常来说,你也很难教会孩子那些你自己都没有掌握的技能。
5.  两代人的冲突
由于上述错误的态度 —— 自私霸道的爱,对孩子的极度焦虑,怀疑孩子的能力,不公平的期待与不合理的要求 —— 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冲突就像是性别冲突一样典型。
我们孩子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视父母为绝对的权威,而是会采取各种方式,反抗那些他们自己并不认可的管教方式。
这,其实正是「问题儿童」的根源所在。
6.  对教育者进行教育
因此,我们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必须以身作则,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换言之,我们不仅要学着去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还要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如,对生活的防御、对未来的焦虑、对权力的争夺,等等,以平和而坚定的心态,来引导自己的孩子。
因为,正如谈话中的双方彼此相应一样,教育是双方共同活动的产物。
孩子会基于身边成年人采取相应的行为,并随之变化;父母也能够透过孩子的行为,不断地调整与改变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02.
孩子面临的处境
了解了父母面临的困境后,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处境。
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孩子就已经开始在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了。这时候的他们,虽然还没有发展出有意识的思维,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智力水平,尽管不在语言层面。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处于婴儿期的孩子,都可以在无人传授的情况下,学会通过不同的「哭」来从养育人那里得到食物、尿布和关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识与经历会变得更加的复杂。
这时,他便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做出回应,就像成年人一样;通过自己身体的体验,以及他运行某些身体功能的难易程度,认识到自己在身体与力量方面的限制。
与此同时,他还会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反复印证这些结论,然后强化那些会让自己觉得舒服的部分,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脚本」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会持续到孩子六岁左右。
在此以前,改变他潜在的、时而模糊的行为计划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如果经验告诉他某种行为方式不可行,或者某种方式并不能让他如愿以偿,他就会立刻着手寻找新的方向,或是其他的方法。
但是,从六岁以后开始,这样的改变就会变得困难许多。
因为,自那时起,孩子便会发展出「倾向性统觉计划」,即调整他的感觉以适应个人偏见的能力。有偏见的,或是被篡改的统觉是所有成人具备的特征。这令他们无法从不符合自身人生观的经历中学习。
甚至,人们还会「制造」自己的经历,只记录那些与计划相一致的内容,或是主动引发那些自己期待发生的事情。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感到唏嘘一片,因为,它的出现其实验证了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会在童年特定的情景中尝试和测试直至满意的计划,然后将其制定为他一生的计划。长大成年后,他虽然意识不到这个计划,但还是会按照这个计划去生活。
每当人生逻辑让他无法继续根据他的计划采取行动时,他就会做试图逃避;倘若逃避未果,他就有可能会逃离整个人生逻辑。
比如,约翰,一位11岁的来访者。
在他很小的时候,曾经因为成绩好,而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于是,自然而然便把这份「荣誉」当作了其快乐的源泉。
然而,他10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他来到了大城市里的一所知名中学念书。与同学的相处中,他发现以前的方法并不奏效。
因为,大多数人的成绩都比他优秀,所以,他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凭着成绩好,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于是,他便退而求其次,将重心放在了体育运动上,试图以此来重新找回他的尊严,虽然在他的父母看来,这只是一种「玩物丧志」。
读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只是暂住在你家的人。
他们与你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功课要完成,而你作为他的父母,也是他的养育者,唯一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够为他做的,就是尊重并保护孩子这份独特性,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使命。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你将继续读到训练儿童的有效方法,儿童训练中最为常见的错误,以及特殊节点的养育方法。
敬请期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