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家乡的石板路 2019年第12期 (总第367期)
家乡的石板路
金中苏
我的家乡“安顺城”在贵州的腹地,解放前这里是贵州商贾聚集的地方,也出过不少名人王若飞、谷氏三兄、帅灿章、“宋马刀”等,给小城留下不少的故事。古城安顺的建筑很有风格,文庙、贯城河、顾府街大长门、大梨树、鸿桥坝、李家花园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记忆最深的还是“石板路”。
改建前的安顺顾府街 约摄于八十年代末
古城安顺的小街小巷几乎都是石板路,如小时候我经常去玩的铜匠街、大箭道、狮子林、蒋衙街、共和路、大同路是最典型的石板路,铺在地上的石板不算规整,有点长短不一,但一块挨着一块,平平整整地铺在路面上,石板经过不断磨擦,已经变得很光滑,但没有一块开裂,灰白灰白的油亮油亮的,好漂亮啊!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搞路面改造,把它们取出来重新铺,原来这些“石板”不是石板,而是约50公分高的石柱子,也不知路面铺于何时,做工这样精细,可想而知在当时的那样一种生产水平下把这样多石柱子立铺在路面上是多么艰辛的。
记得在石板路的两边是铺子铺台和“大长门”,路边下面是用石板盖起的阴沟,一些地方沟缘还长出青苔,路坎也是用石条镶起上面还是铺石板。特别是清晨,路坎上不时有人家把刚刚生起火的小土炉子抬到门口吹烟,伴随着收“渣渣”的叮当声,又传出长长的“卖菜豆腐喽”的吆喝声,反而显得格外寂静,那种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石板路 作者提供
“大同路”是我走得最多的一条石板路,因为路的那一端是我曾经读过书的“一小”,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由于挑水的人经常把桶里的水晃洒在石板路上,我用脚后跟当轴,脚尖当笔,象圆规一样转一个圈,在石板上画个圆的水迹,上学时一个一个的一路画到学校,放学时又画起回家,为此还经常被我的奶奶“罗氏太太”打,说我“懈怠”得很把鞋都搞坏了,当然被打之后还是要继续的,因为觉得很有乐趣;小时我还用轴承当滑轮做成“单车”,“大马路”上不准滑,我就到石板路上滑,一抖一抖的觉得还舒服有意思;下雨了,水流淌在石板缝隙之中,我故意跳踩在石板上把水溅在同伴身上,引得大家发笑。总之,儿时的石板路,充满了快乐和开心。
包包拱拱的石板路上,受着微风的轻拂,会显得十分“干净”,行人推着板车和“鸡公车”发出“吱呐吱呐”的叫声,即使是秋冬也经常会看到成群的麻雀站在房檐上“叽叽喳喳”的叫得心烦。到了晚上,电线杆上的路灯昏暗,下面是路边卖“狗肉汤锅”“裹卷粉”“卤牛肉”“鸡骨塘”……的小摊,一闪一闪的亮着“粑粑灯”,虽然行人熙熙攘攘,但小路也不乏生机,人们的心也依旧也豁朗。
老安顺街景 洪福远 作
随着人口的扩张,城市的改造,石板路渐渐的消失,石板路不见了,铺子铺台不见了,充满浓郁乡土味的“过街吊”也不见了,逐步逐步地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卷帘门,推销商品的广告,吵闹的流行歌曲、烦人的霓虹灯,不断的汽车的轰鸣声。城市的喧嚣代替了古城往日的宁静,现代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古城的传统文化消失得没有遗迹。“安顺”一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文化古城,正在积极争取早日成为中国的“四线城市”,儿时的“开心”成为永远的记忆。
石板路在消失,古城在消失,故乡离我们远去……
· 作者简介
金中苏:男,1957年生。毕业于原贵州农学院,长期从事农村工作。退休前任安顺市政协经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