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专家提议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那什么书是畅销书,哪些书是源头上的书?

艺术大师达·芬奇曾说过:“谁能到泉源去汲水,谁就不会从水壶里取点水喝。”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起源,书也不例外。

只有读源头书,才不算白读!

“源头书”VS“畅销书”

举个例子来解释“源头书”和“畅销书”。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喜欢成甲的《好好学习》和《好好思考》,无数次向我推荐。有次,我问她这两本书的观点来自哪里。她说是查理·芒格。我就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不直接读《穷查理宝典》、《穷理查年鉴》呢?

简单说来,畅销书大部分都是总结、重复前人的思想,算不上自己创造;而源头书都是打上原创标签,都称得上是经典著作。像先前朋友推崇的成甲的书就属于畅销书,书里的观点都来自于查理·芒格。而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就属于源头书。

正如达·芬奇说的:“谁能到泉源去汲水,谁就不会从水壶里取点水喝。”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起源,书也不例外。

为什么要选择读“源头书”?

1912年,陈寅恪在拜访史学大师夏曾佑先生时,夏先生很认真地说自己没有书可读了。当时,陈寅恪以为不过是玩笑而已。直到几十年后,他才明白夏先生的意思,原来好书真的是会读完的。

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

一般,每个领域的源头书只有三到五本,有的甚至只有一本,而其他书基本都是从它们延伸开去的,形成了二手、三手乃至四五手的书籍。

一般来说,只要我们读了源头书,其他书就不需要再读了。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

“读书一定要读50年以上的,只有经过时间检验的书才值得我们花时间阅读。”

其实,何需50年,只要10年甚至5年,就能看出来了。

试想下:5年前,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到今天深受好评的还有多少?我们曾经热追的畅销书,又有几本至今还有印象?

人的一生并不长,真正用来阅读的时间其实很有限,与其从良莠不齐的畅销书中费力去挑选,不如直接选择经典著作

要知道,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历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仍然流传,必有其穿透灵魂的价值。

90 赞 踩 18评论

分享
举报

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专家说让多看源头书,少看畅销书。我不这么认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书籍对每个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所要表达的道理一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畅销书,我认为畅销书有这么几个类别特点。

1.多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东西被网络作家或者文艺达人写作,素材多且不重复,包含上天入地的所有生活物件,都可以写一下。受众很广,很多书中观点能引起众人的共鸣,让读者自己就不自觉的去想读下去。从学校学生到耄耋的老人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领域,喜欢的事物,所以畅销书涵盖的人群很广。

2.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畅销书,顾名思义,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让最多的人能够知晓阅读。形象比喻,如闪电一般,传播的力度是普通书籍不能比拟的。

3.不能持久,也就不能成为经典。畅销书,有畅销的时候就走停滞的时候,这就是时效性,一旦人群对作者所写的书籍中的事情失去了兴趣,这本书的生命力也就完结了。也如闪电一般,照亮大地,一秒钟以后又陷入沉寂和黑暗。

源头书

饮水思源,叶落归根,落其实者思其树。所有文学的创作都离不开,两类。

1.思想,我们现在所有文学,艺术,都源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源头书,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而畅销书,大部分都是我们在追寻别的作者的思想,就如同轨道上的火车🚉,不能随意变道。思想这个东西非常重要。自己通过自己的途径得到的思想才是最为深刻最为宝贵的。

2.源头书,一部书有读后感,一部电影有观后感,小马过河,这个成语形象而生动,源头书,正是撇去所有附着的东西,追寻最本质最根本的经典书籍。举个例子,大家都说王明阳,可是有几个人读过他的原著。我也没读过。还有研究八卦易经,就不要去研究作者不是老子的书,研究奇门遁甲,就去找作者是诸葛亮的。 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应该能理解。

开卷有益,不管什么书籍,只要能够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都是可以阅读的。

展开全部

60 赞 踩 8评论

分享
举报

专家的提议是很有道理的,少看不看畅销书,多看源头上的书。畅销书,顾名思义,当下销售的非常火爆的书;源头上的书,是指基础知识含量高、价值高、有内涵的、有深度的书。

最有价值的书就是教科书了,是源头上的书之中的代表。从启蒙读物《拼音表》、《三字经》,到高等教育,所有的教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代代的人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学业有成之后参加工作,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源头上的书,价值非凡,读书令人成长。

畅销书,当下销售的非常的火爆的书,相比于源头上的书,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没有什么真材实料。很多粗制滥造的书,因为一些原因销量好,或者蹭了社会的热点,或者制造一些噱头、编造假消息欺骗群众,诱导群众盲目购买。当然,畅销书里也有货真价实的书,只不过占的比例很小。

好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有文化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祝所有努力生活的正常人开心快乐!

展开全部

53 赞 踩 5评论

分享
举报

其实,这个说法对也不对。看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所以看书的选择也不相同。有些人就喜欢看玄幻架空,你让他抱本《辞源》肯定只能当枕头。

什么是畅销书?

所谓畅销书,就是指在一个时代,或者说时间段,非常受欢迎的书。比如说我们经常在书店中看到的畅销榜单,那些稳居前几名的都是畅销书。这个词,原本是美国人发明的,符合当下人的阅读特点,就很可能是畅销书。这个说法,有点类似自媒体写作时候,出现的爆文,那就是畅销书。

但是,畅销书,不一定就是经典,但是如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畅销书就有可能成为经典。比如说,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他就是一本畅销书,但同时也是成功学的经典著作。

什么是源头上的书?

源头指的是水源的最上游,发源地。而书籍的源头就是指某一领域或专业中最基础最经典的书。比如说学习金融学,那么《 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基础》等等就是基础书籍。物理学的基础比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这些都是学科的源头。

要想做学问,肯定要打基础,要把源头书籍读懂读精读深,只有把基础打牢,后续才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的。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必能把源头书籍读的下去。这就要看个人的选择。

展开全部

43 赞 踩 7评论

分享
举报

“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道理在哪儿呢?


(1)

  • 我们可以想见畅销书,一定是文辞相对浅显的、易读的、篇幅短的,类似于鸡汤和快餐。

  • 而源头的书,无疑是指那些畅销书所摘抄、汇编、洗稿的母本,是那些蕴含着原汁原味知识的经典书籍。

  • 当然,前者的优点还有便宜、轻薄易携、装帧漂亮;后者则昂贵、厚重、装帧古板。

  • 例如,台湾好几个法师,都曾写过上百种关于佛学知识的书籍,由于他们名气特别大,以至他们的著作也十分畅销。但是在佛学界这几位法师的著作并不受待见,不仅因为他的说教浅显,还因为他的许多佛学观念并不纯正。


(2)

  • 那么,作为一个想了解佛学知识的读者,为什么不读佛的源头著作-佛经呢?

  • 因为我们通常会有一个习得的概念,和尚就是佛经的诠释者,而我们自己是无法读懂佛经的。其实我们错了,佛经并不难以读懂,相反佛经甚至更容易读懂,因为佛经的所有论述会紧紧围绕他要表达的主题。而许多解释佛学的畅销书为填满字数,云山雾罩胡扯扒拉,反而让人读完以后不知所云。


(3)

  • 类似的还有所谓成功学,厚黑学,人际关系学等等各种畅销书充斥图书市场,我觉得还是不读也罢。如果自己觉得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修养,那就应该选择源头经典书籍,譬如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等。


只有阅读正宗的、系统的、科学的经典知识,才能使自己读了之后有所收获又不走弯路。

展开全部

31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别听这些专家胡说八道。很多人就是为了标新立异来显示不同,不顾误人子弟。

第一,畅销书不一定不是好书

畅销书和好书并不冲突。如果稍微有点文学发展历程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四大名著、金庸小说、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作品都是畅销书,但并不妨碍它们是如今的经典作品。

《哈利波特》是不是精彩的故事?丹布朗的作品是不是绝对的畅销?这些书不好吗?很值得一读。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在其他时代也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就像我们读鲁迅感觉深刻、读老舍感觉亲切是一样的。不能在其产生的时代畅销,说明并不能被当时所认可。那这些作品就很难成为后世的经典。

毕竟不能被其所处时代认可的作品,凭什么来反映、代表它们所处的时代呢?

第二,源头上的书,不建议直接阅读

很多人认为,想要了解《周易》就要去读原文,想要了解《道德经》、《论语》也要去看原文。如果这么做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看不看得懂。如果看不懂,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用处。莫不如去找几本简单介绍这类书的作品,或者找一些名家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这样对自己的收获会更大一点。

比如说想了解三国的历史,直接去读《三国志》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困难,一来并不好懂,而来篇幅很大。那可以先去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一类的书,对这段历史有一个简单了解,搭建起来一个框架,再去阅读正史,除了更容易吸收之外,还会有更多的感悟。

如果想要了解古代文学,直接去读作品可能因为篇目庞杂,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先去找本文学史来读,形成一种完整的概念,再用原作品去填充。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第三,为什么有些专家总会去瞎说

因为通过几十年实践流传下来的正确读书方法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如果想要显得自己有更高深的学问,自然要去标新立异。

看看这些专家总是鼓吹要去从元典读起,从源头读起。但他们的读书方法肯定不是这种。元典重要,源头也重要,但是要考虑实际的可行性。

有些专家总是打着“经典”的幌子,宣传“经典原文”的重要,但并不去考虑是否容易读者理解与接受。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专家”宣传的东西确实有道理,经典原文确实很重要,也应该读,这就是被误导的原因。

源头上的书,不仅仅是翻过一遍,而是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先了解才能理解,还不会走就鼓励跑,这就是那些专家对普通读者的误导。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展开全部

23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比方说,《XX解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运用XXX》,…,这些都可算作畅销书,但是《孙子兵法》的原本,就是源头上的书。

这种例子很多,《XX品儒学》、《某某读论语》之类,往往都是大白话,写成小说体故事体,让许多懒得动脑筋的人能看进去。

这种畅销书,虽然比较易懂,但是却属于二手思想,加入了许多作者个人臆想的成份,很容易偏离原著的轨道。

这事现在很普遍,毕竟《易经》《尚书》《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等等经典相对而言实在枯燥无味,能看进去的人不多,因此大多数人宁愿去读些简单的二手思想。

比如《红楼梦》,部头太大,好多人根本看不进去,但若是有人弄个《红楼梦故事会》出来,那去看的人就多上十倍百倍。

若论价值,当然是那些伟大人物写的原著好了,现代人二次加工的二手思想,易偏离原义不说,有时还会带歪了节奏。

所以说,读书要求甚解,要去读源头的书。

比如你想了解儒家,就要去读源头上的儒家经典,而不要去读今人加工的二手儒家思想。

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了。

31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我认为以上说的有相当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读书要读源头的书?

首先我们说一下畅销书,对畅销书,我们不该不能一概而论,说它都是精神快餐。但是畅销书往往是针对当时的一些热点或者一些热点事件所著,畅销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因为有些很热门的东西,往往过了几年之后,回头再来看,反倒显得很平淡,这是畅销书最大的软肋。

而源头的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比如我们说,孔子、老子、庄子的书,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书,释迦牟尼的书,这些都是经过了2000多年的检验。而且不仅在我们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得到了相当的传播。

另外,我们说读书一定要读源头的书,是因为读者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人们往往说,即使同一本书,100个读者就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别人的任何认识和感受都会与你不同,都不能代替你的阅读。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西谚也有此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所以当我们去读人类源头的这些书,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他们在面对社会,面对人生,他们的一些认识和感受,这才是第一手的著作。当你读这些人类精神源头的书籍的时候,你一定会读到很多让你心动不已的章节。

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年轻时候,曾经很自负的或者开玩笑的说中国的书他已经读完了。别人很不以为然,说中国文化几千年,中国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你怎么能说读完了?陈先生却回答说,确实中国的书有那么多,但是大部分的书都是在为圣人做注释,真正有价值的书也就是源头的那些那几本,比如说周易,比如说论语,比如说老子,比如说庄子等等等等,把这些最源头的书读完,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中国的书也就读完了,因为后人写了那么多但他们的书都是在给圣人的书来作注释。

我的建议是:多读人类文明人类精神源头的书,一定可以让你体验到更精彩文明篇章。

展开全部

18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专家这种提议,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且有失偏颇,畅销不一定意味着不经典,也不代表不是源头,更不要把“流行”说成是“畅销”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专家可以多看源头上的书,但是让普通人看源头上的书,前提是认知能力能达到才行,否则不就成了跟专家一样的要求了?

举个例子,《道德经》也算是源头上的书了,如果是一个一般文化水平的人,不看道德经的解读甚至注释,让他去理解这部著作,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别说理解了,能看懂字面意思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而且即便是这样,也要借助注释,否则简直就是在看天书,说自己能理解的那也是理解歪了。

其次,不要把畅销书和源头上的书对立起来。畅销书未必不是经典啊,《道德经》、《圣经》甚至《红楼梦》、新华字典、毛选等这些作品,既畅销、又长销、还经典,能说不是源头上的书吗?

什么是源头上的书?在我的理解中,所谓源头上的书,绝非经典这么简单,而是看哪一类别的书,然后以历史的眼光,按时间顺序遴选出其中的代表作,尤其是那些原理性的、文化源头性的作品。

所以只把书分为畅销书和源头上的书两大类,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还将这两类对立起来,我看这样的专家要么是孤陋寡闻,要么是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搞清楚,又有什么资格指导别人读书呢?

书籍的分类有很多种,不能笼统的说谁是源头、谁是畅销,有些书是很难区分的,或者说本身就有很多属性,不要刻意的给自己设限。在我看来,读书还是根据各人的需求来比较合适,要讲究缘分,包括你读书的兴趣,你读书的目的,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不管怎么说,读书有一点是有共性的: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由浅入深,先读入门级的,然后再读升维级的。如果你有一定基础,本身积累了不少专业,当然读书起步可以高一些,但毕竟是少数人。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我还是坚持开卷有益理念,不要过于刻意,否则就会让阅读变成一件极其枯燥和痛苦的事情,那就背道而驰了。

关注作者@喻派职言 有料有趣有态度!

展开全部

11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这话其实没太大的道理,因为很多源头书很多人是看不下去的。

比如你喜欢三国,你想了解点三国的历史,源头上的书肯定是《后汉书》《三国志》,如果给你一本《三国志》,很多人大约不用5分钟就睡去了。

现在很多人甚至连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都看不下去,那么看看易中天看看新旧电视剧《三国演义》又有何妨呢。

至少从这些作品中,你了解了三国那个铁血年代的英雄们故事,如果你想深入研究,那么就可以再找源头上的书来看,如果觉得没意思,觉得三国最有意思的无非是貂蝉和大小乔姐妹,那么何必找源头上的书受罪呢?

再比如你想了解一点中国古代的哲学比如《道德经》,你完全没必要先去背那5000字,大约背不到一半你也就睡着了。

你可以看看陈鼓应老师的的书,熟悉一下老子到底讲了些什么,如果觉得很有感觉,不妨把这5000字背下来,想再深入研究的可以找源头的各种版本的《道德经》来对比,研究一下汉朝以前的道德经和汉朝的道德经,邦,这个字的不同用法。

对一个东西的喜欢,然后自然而然的会去找源头东西去研究,去更深入的挖掘背后的故事。

如果进入一个领域一开始就直奔源头,能不能扎得下去是一个问题。

大约刚进门一抬头,就被门内高高的楼梯给吓住了,然后却步了。

这就像喜欢唱《锁麟囊》《乾坤袋》的那些小姑娘们,她们必然是先喜欢了张云雷奋不顾身的故事,然后喜欢上张云雷的颜值,然后喜欢了张云雷的相声,然后喜欢上相声,然后喜欢上京剧等传统艺术。

张云雷在南京火车站的纵身一跃,传统艺术火了,这其中的联系大约只有俩字可以形容:玄学。

畅销书和经典书的关系大约是如此,这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一些人因为喜欢因为一本畅销书而喜欢上一门文化,然后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

更多的人其实只是想浅尝辄止的了解一点叫知识的东西,出去和朋友喝酒吹牛的时候能说点高深话题,震得朋友一愣一愣的,然后觉得心满意足,这些人他们又何必去读那些所谓的源头书籍呢。

展开全部

10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别说那么麻烦。

我上大学时,一位老师说:时间宝贵,在大学一定要多读些书,因为上班后再读书就时间有限了。但也要有所取舍,在大学多读一些经典著作,难啃的,打一个好的理论底子,到社会上再看其他书就容易了。

回到这个问题,所谓源头书就是一个学科的理论经典,畅销书就是流行的通俗读物。通俗读物不是不能读,而是没必要下功夫。

11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一些所谓“砖家”和“叫兽”,他们的话就不要听了,当成某种气体,捂着鼻子赶快离开是正经。

而砖家们提出这个观点,完全是混淆视听。在这些砖家眼里,畅销书是文辞浅显的、易懂的、是心灵鸡汤和快餐。(真正的畅销书,是指某个阶段非常受欢迎的书。)

而源头的书,是指那些畅销书所摘抄、汇编、洗稿的母本,是那些蕴含着原汁原味知识的经典书籍。

这显然是带着偏见的,是有一些书籍到处摘抄、汇编、洗稿,但这样的书一般也就是在恶意炒作的情况下,可能会火个几天,但要说畅销那还真算不上。除非读书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可没文化的干嘛要买书?买几瓶可乐喝不甜吗?

《哈利波特》、《汤姆叔叔的小屋》、《基督山伯爵》、《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哪个曾经不是畅销书?

源头书,这个概念就更搞笑了,如果畅销书摘抄、洗稿了母本,那这部书就已经是抄袭了,比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和所谓的源头和母本有关系吗?拿源头说话,是承认侵权抄袭很合理吗?

而且按照砖家们的话,《三国演义》不能看,要看他的源头《三国志》,这不是搞笑吗?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史籍,两者能一样吗?喜欢看《悟空传》的就有错,必须得看《西游记》?那《西游记》的源头还是《大唐西域记》呢。

我个人认为,选书、看书,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而不是所谓的畅销或是源头。真那么强调源头,买本《字典》就够了,所有书籍的源头,都在那里。

而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估计是他写的书卖不出去,羡慕嫉妒恨了,才会大放厥词。

展开全部

11 赞 踩 11评论

分享
举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畅销书,以及什么是源头之书。

所谓畅销书,是指在某个时间段非常受欢迎的书,它可能没过多久就被冷落至无人问津,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五年、十年甚至百年经典。

源头之书,是指某一个领域的开山之作,后来很多书都可以在它那里找到源头。

当我们清楚了这两个概念之后,就知道专家说得对,也不对。不对是因为现在的畅销书,有一部分是烂书,也有一部分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成为经典名著。比如首次出版于1859年的《双城记》,当年也是畅销书,后来成为经典长销书。

而专家说的是对的,是因为读畅销书增加了筛选的成本,还有可能读到烂书,不如不读,直接去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源头之书。

说到源头之书,其实每一门学科的知识源头之作就只有一两本书。比如诗歌,我们熟悉的一般是唐宋诗,现代诗,而它们的源头之书则是《古诗源》

清人沈德潜在选编《古诗源》时,曾说:「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作为诗歌源头之书的《古诗源》,它收录了先秦至隋代共700余首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虽然沈德潜在选诗和注诗阐扬诗教,倡导风雅,诗学观念较为陈旧,但他选诗标准来非常高明,也体现了唐以前诗歌的全貌。

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当我们读书时不能只盯着畅销书,因为这些书有可能是作者吸收了二三手知识的残渣写成的书,根本不值得花时间去读。

如果想要寻找源头之书也不难,只要我们多加思考,对当前阅读的书寻根问底,了解作者的思想源自哪里,就可以找出源头作品了。

比如我们在读卡佛的名篇《大教堂》时,就想到劳伦斯曾写过小说《盲人》,两者一对比就知道原来卡佛写作的灵感来自《盲人》,怪不得《大教堂》写得那么单薄。接下来我们又可以从劳伦斯的作品一路追溯下去,直至找到源头为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倘若我们没有思考能力,就不要冒险(花时间)阅读畅销书,而是去找那些历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被认可的经典去读,最好直接读源头之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