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族起源神话及民族溯源心理浅说|杜宇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文献资料,传世的主要为先秦诸子论述及《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为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左传·昭公十七年》)
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国语·晋语》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初都陈,又徙鲁,……又曰列山氏。《括地志》云:“历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昔]神农生于历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历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伐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孔安国曰:“九 黎君号蚩尤”是也。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太谷。”正义:《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再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史记·五帝本纪》)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朱熹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孟子章句集注·离娄篇下》)
“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与三危,殛鲧于羽山。”(《孟子章句集注·万章上》)
而中华民族西来说观点的持有者的主要依据,则是传世文献中的《山海经》、《穆天子传》、《水经注》等地理神话著作:
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入稷泽。……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实为帝之平圃。……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以上《山海经·西山经》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
——以上《山海经·海外西经》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人)国西。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以上《山海经·海内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禹攻共工之山。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榖。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榖。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榖,始作耕。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西山,……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开)[启]焉得始歌《九招》。
——以上《山海经·大荒西经》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以上《穆天子传》卷二
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
——以上《水经注·河水一》
以上的两大类型的文献,在传统史学上,由于儒家华夷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第一种观点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在孔子宪章文武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祖述尧舜的法先王的思想,对于传说时代的各个王都进行了儒家式的阐述,并认为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周围的各方少数民族,都是传说时代的各个王的次子们的迁徙和繁衍而成的。这种观点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伴着考古实物资料的的大量出土,在近现代的历史研究中,传统的史学观点受到了挑战,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西来说的属于西方学者,而后国内的一些学者亦作响应。不过随着考古资料的近一步增多,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的独特性和相对性,近百年的考古发现,使得全国各地的远古文明史迹纷现迭出,进一步证明了传统史学的正确性和中华民族的独立性。但缘何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域,而《山海经》等诸多先秦文献却多记载中华民族与西域昆仑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这些应该从民族学和神话学的源头进行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大类型的文献资料中,前一种多为中国上古文明起源的传说资料,由于文字记载的产生远远迟于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生进程,故人类上古的历史多有口头相传,而这种口头相传史料的任务往往交给盲人说唱者或记忆好的人,西方历史上的《荷马史诗》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传世史诗《格萨尔王传》、《阿斯玛》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流传的,而在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之前,历史资料的流传,也是利用了这种方式。《国语·周语上》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周礼·春官·序官》云:“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郑注云:“凡乐之歌,必使瞽矇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这里,瞽、瞍、矇都是盲人,而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收集、记忆和奉献民间及历史上的事实史迹,以教诲王。所起的作用便是历史的记录者和传递者。他们所传递的历史,多是经过长久的加工和改造的,长久的便成为了有关自己祖先的传说,这种传说不是来自于原始信仰,不属于来自原始崇拜而后逐步丢掉其中旧事成分之类的那种传说,而是通过传说的自觉意识产生的,是属于比较进步一些的。而这种传说一旦开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和战争的作用,就会产生层累的增加,故在被统一的传说里,为了对种种传说进行调和,就会出现在空间方面将地方性的因素,纳入按时间段重新加工整理的倾向。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种原则,新组合的传说几乎经常被置于古远的时代里。关于这一点,顾颉刚先生在层积累造的中国古史传说学说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这种传说,毕竟是史实经过流传着进行改变而形成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仍能最大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近现代的中国远古时期考古发现,即是在中国传说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之广、活动能力之强,并直接的证明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华夏民族发源地的史实性。
第二大类型的史料在传统史学上一直被认为怪诞离奇而被看作神话故事,长期以来不被应用,直到近代神话学的建立后,这一类史料才越来越多的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实,这种的传说,应该是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神话的故事而已。神话里的诸多故事,多是对本族祖先的神话化,带有明显地原始宗教和原始崇拜的色彩,《山海经》里的多数人物,历史上作为某个氏族的祖先和英雄是真正的存在着的,为了显示其祖先的非凡能力,就在后世子孙中自然的对祖先进行了神话和扩张,赋予祖先以非凡的神力,使得祖先成为本族祭祀的众多神中的其中之一,于是神话便产生了。这种神话,我们称之为来自地方的原始信仰的口碑类传说。通过这些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原始宗教的发展和原始文化的前进,并侧面了解和解读中国远古历史的一些概况。
既然上述两大类型的史料产生于同样的一个生活群体,所记载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同一个原型。为何产生的民族起源的问题的结果却一个是黄河中下游中原区域,另一个却是处于几千里之外的昆仑山脉区域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该从民族的溯源心理上进行解说。
民族溯源心理应该说是民族起源时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民族溯源心理,就是发源于河流中下游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前进过程中,往往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和危及自己生存的水产生深刻的崇拜。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多有关于史前时期大洪水的传说,水问题牵涉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于是原始居民便会将对水和河流的关注作为重大的问题之一。居民依水而居,长久的生活,人们发现洪水从上游来,于是人们便企图探究河流的上游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便会产生溯流而上的民族迁徙和游动。当原始居民追根溯源到了河流上游时,便会留下自己民族的传说和史迹,为了突出本民族与自己赖以生存的河流的关系,便将自己民族的起源问题与河流的上游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文化起源并非来自于各自河流的上游,而是通常自其下游向上游扩展的。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包括整个世界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们注意到,亚洲大陆是以葱岭、西藏等的高原地带为中心,向四方扩展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印度人等都已注意到,印度人称之为四大部洲(明代佛家神话小说《西游记》即是用此种地理概念),我国的地理著作《水经注·河水一》记载,也是认为昆仑山上发源的河流通往四面的:河水出其东北隅,新头河出其西,遥奴出其西南,萨罕出其西南小东,再小东有水恒伽,三水俱入恒水。恒水出山西北,注入东南大海……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上古民族起源过程中的民族溯源心理,及与之相应而产生的民族起源于昆仑山脉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