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独树一帜,设计上运用了大量新理念的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正式签订,各海军强国的海军力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就是在条约签订的当天,英国国会批准了在1931年之前建造2艘战列舰的提案,这2艘战列舰将补齐皇家海军与美日两国在战列舰上的差额。到当年的9月11日,以O3b为基础的新型战列舰设计正式通过,奇特的“纳尔逊”级战列舰诞生了。

“纳尔逊”级与之前英国建造的所有战列舰都不同,其全身透露着一种突破旧规范和大量采用新技术的气息。“纳尔逊”级一改之前英国战列舰惯用的长艏楼以及带有冲角和内倾艏柱的舰艏设计,采用了平甲板舰形和直线形艏柱,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高战舰的航行性能。“纳尔逊”级前甲板上集中了3座主炮塔,上层建筑从中部开始,依次是高大的塔楼式舰桥、直立单烟囱和三角主桅。“纳尔逊”级舰长216.4米,舰宽32.3米,吃水9.1米,标准排水量33300吨,满载排水量37780吨。

“纳尔逊”级安装有9门406毫米(16英寸)45倍口径的Mark I舰炮,这9门火炮分别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中,这是英国战列舰首次安装三联装主炮炮塔。“纳尔逊”级每座主炮塔长20米、重1500吨。3座炮塔全部位于前甲板的舰体中轴线上,“A”、“B”及“X”三座炮塔采用了一下一上一下的三角形背负式布局。“纳尔逊”级是英国皇家海军唯一一级安装40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其每门火炮备弹5枚。主炮集中布局有利于集中防护,但是其射界有限,后方成为射击死角。

(上图)“纳尔逊”级上的主炮正在进行齐射

主炮的集中使得齐射时产生的强大炮口爆风给甲板、前部舰体结构和内部设置带来了一定损害。“纳尔逊”级上安装了12门152毫米Mk ⅩⅩⅡ火炮作为副炮,每门炮长7.87米,重9.157吨,备弹150发,射速5发/分钟。“纳尔逊”级上的所有副炮都安装在6座双联装炮塔中,这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将副炮安装在全装甲防护的炮塔中,这样的设计既加强了火炮和人员的防护,又扩大了火炮的射击范围。双联装的152毫米炮塔重86吨,回旋速度为5度/秒。与主炮塔一样,“纳尔逊”级的6座副炮炮塔以3座为一组呈三角形安装在舰艉,其中左舷3座副炮炮塔被命名为P1、P2、P3,右舷3座副炮炮塔被命名为S1、S2、S3。

“纳尔逊”级的防空武器包括6门40倍口径的120毫米高射炮,其炮长5米,重3.137吨,每门炮备弹175发,射速8~12发/分钟。所有的120毫米防空炮都安装在舰桥、烟囱两侧及舰艉的甲板上,其单管安装,没有装甲防护。除了火炮,“纳尔逊”级还安装有2具位于水下的鱼雷发射管,发射Mk I型622毫米鱼雷(共12枚),该鱼雷属于氧气动力鱼雷,全长8.1米,重2.58吨,战斗部内有337公斤TNT,射程18300米。

(上图)“ 纳尔逊”号向一个方向以统一角度抬起的主炮,在先进系统的指引下,其火力非常精准。

“纳尔逊”级的火控系统包括主副炮射击控制系统和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在每座三联装主炮塔后部各安装有一具12.4米测距仪,使炮塔具有独立测算控制能力。“纳尔逊”级高大的舰桥顶部有一座安装有4.5米测距仪的主炮射击控制塔和两座安装有3.6米测距仪的副炮射击控制塔,在主桅后面也布置有相同的主副炮控制塔。“纳尔逊”级的火控中枢是当时最新型的AFCT型火控平台,该平台属于电动机械式模拟计算机,可以综合目标的观瞄数据和本舰的航行状态数据,解算后给出火炮的射击方位和射击仰角。除了火炮射击控制塔,在“纳尔逊”级烟囱的两侧还有两座鱼雷射击控制指挥塔,指挥塔内安装有4.5米测距仪。

“纳尔逊”级舰桥外形独特,其采用了全封闭的箱型塔楼结构,不同于英国战列舰以往的开放式桥楼舰桥。“纳尔逊”级的舰桥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共有7层,其中包括舰长室、指挥室、操舵室及各种观测信号平台。与传统的开放式舰桥相比,“纳尔逊”级的舰桥具有更好的防护及更大的内部空间,不过其高大的外形增加了风阻,全封闭的设计也阻碍了视野。

(上图)“ 纳尔逊”级位于中间的高大箱型塔楼舰桥。

“纳尔逊”级的装甲防护布局采用了由美国海军最先提出的集中防御理念,即对主副炮、弹药舱、动力舱及指挥系统等要害部门进行重点防御,而其他次要部分几乎不安装装甲;面对大仰角下落的炮弹和航空炸弹时,必须加强水平防御;面对鱼雷和水雷的水下攻击时,对舰体水下部分进行改进完善。“纳尔逊”级侧舷的主装甲带从舰艏的“A”炮塔直到舰艉的弹药库,总长116.4米,高3.9米。

“纳尔逊”级的主装甲带安装在舰体内部,其呈18度外倾,其在弹药舱周围厚度达到356毫米,在动力舱附近为330毫米。在主装甲带前后分别有两道横向的装甲隔壁连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装甲盒子;在水平防御上,“纳尔逊”级放弃了之前采用的多层装甲甲板设计,而是采用了单层装甲甲板结构,其装甲甲板从前部装甲隔壁一直延伸至舰艉,两侧与主装甲带相接。“纳尔逊”级各部分的装甲甲板厚度为:弹药舱顶部厚159毫米,动力舱顶部厚95毫米,后装甲隔壁至舰艉厚108毫米;作为重点防御部分的主炮塔,“纳尔逊”

级的“A”、“B”主炮塔正面装甲厚406毫米、两侧厚279毫米,背部厚229毫米,顶部厚184毫米,而“X”炮塔的正面装甲更是厚达457毫米,背部厚305毫米,基座装甲厚330至381毫米;与主炮塔防御相反,“纳尔逊”级副炮炮塔正面装甲厚38毫米,其他位置为25毫米,这成为防御上的弱点;“纳尔逊”级的指挥塔拥有厚实的装甲保护,其正面厚305毫米,侧面厚356毫米,背面厚254毫米,顶部厚190毫米,除了指挥塔,舰桥上的操舵室和烟道也拥有装甲防护;在水下防御方面,“纳尔逊”级采用了细化水密舱结构并安装内置防鱼雷隔壁,最大可以承受450千克炸药爆炸的冲击。

“纳尔逊”级的动力系统得到全新设计,由于在有限的吨位中要保证火力和防御,因此留给动力系统的空间变得很小。为了达到23节的设计航速,“纳尔逊”级采用了双轴双桨推进,主机为2座布朗-柯蒂斯式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纳尔逊”级上安装了8座海军型三胀细管燃油锅炉,这些锅炉分为4组分别安装在4个锅炉舱内。“纳尔逊”级的最大功率为45000马力,航速23节。

“纳尔逊”级的载油量达3800吨,其续航能力强大,在23节全速下航程能够达到5500海里,在16节航速下航程能够达到7000海里,而在10节航速下航程超过14000海里。“纳尔逊”级采用单舵设计,安装了坚固高效的新型电动液压半平衡舵,其全速时转弯半径为600米。

(上图)“纳尔逊”级406毫米主炮塔的布局示意图

与英国建造的所有战列舰相比,“纳尔逊”级的外形可谓是独树一帜,甚至很多人认为其外形丑陋。在实际使用中,“纳尔逊”级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主炮性能不佳、航速缓慢及航行性能不出色是主要被诟病之处。应该看到,使用了主炮集中前置布局的“纳尔逊”级在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新理念,其中包括了集中防御的装甲布局、广泛应用的新材料、封闭的高大舰桥以及炮塔式副炮等等。从设计上看,“纳尔逊”级充分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下严格控制了重量。从英国战列舰发展历史上看,“纳尔逊”级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深深影响了之后“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设计。不仅如此,就连美国、日本等海军强国在日后的战列舰设计上也参考了“纳尔逊”级。尽管外形独特,但是从技术角度上看,“纳尔逊”级却是一次突破,一次大胆的创造和革新,其意义不亚于“无畏”号。

本文节选自《英国战列舰全史》(上中下册) 

★大舰巨炮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苍茫大海上的钢铁巨兽——战列舰的海权制霸!
★昔日海上霸主,大英帝国一个世纪的战列舰兴衰史!
★上千张舰船照片和线图,资料详实,考证深入,极具收藏价值!

★海军史专家章骞倾情作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