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山河破碎的童年 2020年第64期(总547期)

山河破碎的童年

潘玉陶

为了解读这一组旧照,笔者两次走访了照片提供人陈锡山先生。访谈中锡山先生含泪诉说并不时声声长叹,因为这些张照片浸透着中华民族一代人的血泪,同时它也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悲壮与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

陈锡山先生1931年出生于中国排球之乡广东台山那余乡。原先家中因田地少而境况不好,当其父学成能够自行设计施工兼操作的泥水匠时,日寇大举侵略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该时谁家也不想盖新房而匠人们揽不到活干了,赤贫中母亲和两个妹妹相继病饿死去。当日本人打到广州后,父亲带着锡山先生及两个弟弟(锡海、锡皇)到了广西柳州,在那里参与修筑飞机场。

“保育院”里的几名难童(左一为陈锡山,左二是他的弟弟陈锡皇)

1944年,日军妄想挽救太平洋战场的败局,大举进犯广西。成千上万的难民朝着黔中腹地涌来,锡山先生父子四人皆在其中。是时,他只有13岁,小弟锡海只有几岁,锡山先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逃难途中的惨状,难民们扶老携幼,男女老少都是蓬头垢面、面黄肌瘦,沿路村寨村民几乎全都跑光。富人们怀里揣着金条也因无法买到食物而挨饿,更何况一般贫穷百姓。路上不时见着一具具死尸,其中多有老人及儿童,其状惨不忍睹。

难民们为了不致饿死,只得沿途拔着庄稼地里的胡萝卜等农作物生嚼咽吞,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步朝前走去。到了惠水,开始有了难民接待站。惠水全城的寺庙、学校的教室里均铺满稻草供难民憩息。每个难民每顿得一碗稀饭,锡山先生说至今他还能记起那稀饭的美味。

从惠水到青岩后步入贵阳,此时贵阳成了难民的世界。所有的学校、寺庙、电影院及文化宫均作了难民接待站,在接待站里,每人每天有两瓢稀饭充饥,到了第二三天后有专人来清理招收小孩子,于是总计有一千多名难童统统集中在西门外一个名叫“二·四”的工厂里,这个工厂是为牢记贵阳“二·四”轰炸而命名,是些简易的瓦房和草房。锡山先生在“二·四”工厂期间,父亲病死在贵阳,他们三弟兄成了真正的战争孤儿。

冬天,难童们每人都得到一件旧军大衣

后来锡山先生知道前来收容他们的人是“中国急救战区儿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不久,这一千多名难童(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孩)分成两拨进人“难童保育院”。这两个“保育院”分别设在桐梓县的“三座寺”和湄潭的“皂角桥”。锡山先生三弟兄都是在三座寺中的保育院里度过了苦难童年中的好几个春秋。

六十几年匆匆过去,锡山先生对那段难童保育院的生活记忆犹新。

保育院初建时,难童们每天三餐均是稀饭,以后每天一稀两干,有时还能吃到大包装的美国罐头食品。

开始时都是睡在稻草上,以后在稻草上有了一床垫单,再以后两人发一床被子。寒冬来临,每人都因得了件棉大衣而兴奋不已。脚下是难童们自己打草鞋穿上,一年四季如此,冬天则每人领一块布自缝袜子套上。

如此艰难的生活没有把难童们的意志压垮,他们就在院里办的学校刻苦地努力学习,发誓将来报效祖国。

锡山先生说当年那些老师像父母一样爱着他们,如今已95岁高龄而健在的李亨儒老师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学生们。是他出面组织篮球队,是他用照相机为难童们留下了当年的影子。

难童们在保育院里组织了篮球队  潘玉陶  提供

篮球比赛后颁奖合影

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有关难童保育院的起源:抗战初期,时国民政府所在的武汉首先出现了抢救保育难童的呼声,由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邓颖超等20多人正式发表了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发起书。之后即有宋庆龄、宋霭龄、宋美龄、何香凝、邹韬奋、田汉等百余人联合签名响应。于是此项工作开始实施并燎原各地。全国61所难童保育院相继成立。

抗战胜利后,第三次国内战争又起,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地方政府无力顾及难童保育院。但院中的老师们虽无工资仍坚持不懈为难童上课,后来学校实在办不下去了。得桐梓县政府协调,让地方上的学校全免费接收了所有难童进校读书。难童们让地方学校老师们感到惊喜,因为他们的成绩都十分优异。

再到后来难童保育院连伙食钱也难筹措时,只好全部转移到贵阳安顺等处。大一点的推荐给一些企业工作、当学徒,适学的考学校,最小的寻人领养等,最后剩下的全部安排在贵阳六广门盐务新村处的保育院里(考上中学的则到这里来吃饭)。

1949年11月,解放军进了贵阳,新政权接管了这个保育院。长成青年的难童们有的考进革大,有的考进军大,有的参军入朝作战。

由于他们有苦难的经历,以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均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其中有的成了教授、省公安厅副厅长、优秀企业家等杰出人物。

夏天着短装的陈锡山

陈锡山先生是考入军大中的一员。他先在惠水学习几个月后便一直在安顺军分区、武装部等部门工作,1978年转业到011飞机设计所任宣传科长,1991年退休。

采访结束时锡山先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感叹自己虽为广东人,但只在广东11年,而有生之年中的56年是在安顺度过并有了孙辈,他说自己成了安顺人并由此而感欣慰。

他记起了李亨儒老师,老师现住贵阳。他说这些旧照见报后他要带去给老师看上一眼,之前他每年春节都要去给李老师拜年。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他说他没有给父母尽过一天孝,现在,只有每天给他们焚几柱清香以表心意了。

陈锡山先生说到此时流下了眼泪……

· 作者简介

潘玉陶:号美石,安顺知名文化学者、作家,于地方历史、民俗均有研究,出版《安顺世像录》《安顺故事》散文与小说集。

2020年8月


值班编辑:陈文杰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