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春季开始,天干物燥,孩子身体最怕“火烛”。
自庚子岁大寒日已初。至是年春分日卯初。 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客气厥阴木。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静。间谷宜稻。乃无客风之害。
1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我国古代医家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较早。《灵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候》云:“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钱乙在上述理论的启发下,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入手,提出小儿肾病无实证,皆为虚证的论点。并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创立名方六味地黄丸,专补肾虚。
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秘诀》中总结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由于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小儿一旦患病,多见虚候,少见实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166条》中提出“阴虚火旺,灸之则成坏病。”
本来孩子就是一团火球,阴虚火旺是常态,所以不能轻易做艾灸。
小孩子在这个节气,如果有“上火”或者发烧的症状,主要考虑积食的因素。其次,才是外邪入侵,比如细菌或者病毒感染。
2
化积食与驱外邪同步
化积食
临床发现,积食,是大部分孩子发烧的导火索。尤其是男孩子。当积食遇到风寒或者风热,着凉或者感染病毒细菌等,就会出现发烧感冒的现象。
虽然积食本身不太容易单独引起发烧,但是积食不消,是很难退烧的。
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如果夹杂着舌苔白或黄厚,有口气,不排便或大便干燥,厌食等症状,就说明同时积食了。
存食引发胃火,胃火导致肺热,肺热的表现即发烧,咳嗽、流鼻涕、扁桃体发炎,只有把积食肺热消除了,孩子才会彻底康复。
如何化积食?
揉腹
先按逆时针方向揉,后按顺时针方向揉。揉的次数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数也可以。力度要适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软组织带动起来更好。
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揉腹时,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气等,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山楂糖水
生山楂15克,白糖适量,加清水煮开后继续小火煮20分钟即可。
驱外邪
我们知道,中医将感冒发烧一般分为风寒发烧和风热发烧。这里的“寒热”就是最常见的外邪。
风寒发烧多为怕冷、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头痛、咽喉发痒。风热发烧多为咽喉肿痛、鼻涕黏稠、咳嗽加重。
简单讲,风寒主线表现就是冷,而风热的主要表现是火往上走。
关于感冒发烧,还有这些细节,你是都需要知道的。
最后,小编还是要提醒一下,孩子平时没有病的时候,也尽量不要做艾灸或针灸,以防伤经络。
尤其是头部,一定慎重!
《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若不查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呼?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其能免夫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是百脉之皆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其经取穴者之所当究心也。
除了孩子以外,对于大人来说艾灸也并非适应所有人。一定要对症治疗!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也记载三种脉证不可灸,“微数之脉”(属阴虚体质不可灸),“脉浮”“脉浮热甚”(属于表实证、外感实证,热证,也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