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楷隶、隶楷、草隶、隶草,浅谈楷法和草法在隶书中的应用
我们常说,规范的隶书不能出现楷法,当然也包括不能出现草法。一旦在隶书单字中出现楷法或草法就被认为是病笔,而隶书作品过多使用了楷法或草法,就会有人批评作者不会写隶书,或者写出的隶书作品不纯粹、不伦不类等等。
但事实上,在成熟时期的汉隶名碑,包括《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等,这些规范的标准隶书或多或少都穿插着一定的楷书笔法和草书笔法,但我们却并没有感到有多少违和感,反而觉得那就是某某碑的特殊风格和代表特征。到了清代,以郑板桥、金农、伊秉绶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甚至在隶书作品中大量掺杂使用现代书法元素,使隶书创作出现了颠覆性的革新,而倍受现代隶书作者推崇,在流行书法创作中被广泛借鉴和应用,使现代隶书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向。
那么,隶书中可不可以加入楷草笔法呢?加入多大的份量就会由楷隶和草隶变成隶楷和隶草了呢?现代隶书创作应该怎样认识和使用楷草笔法的加入呢?本文中我将试着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谈一些浮浅的看法。
方圆居主任隶书
楷书和草书是汉隶一母双生的龙凤胎,晋草在发展成熟后完全摆脱了隶书的束缚,晋楷则在脱胎换骨中留有明显印记
隶书是中华书法中最重要的一种书体,它由篆书演变而来,再发生隶变诞生了楷书和草书。我的书法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也没有对书体之间的联系进行过严格的科学认证,不敢妄下结论。但隶书在向楷书和草书的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突变的。也许,隶书在向楷书过渡中经过了魏碑这个阶段,在向草书过渡过程中经过了章草这种形式。
形象一点说,楷书和草书是隶书一母双生的一对龙凤胎,都是在后汉三国时期诞生,到魏晋时期定型。早期比较规范的楷书和草书不是唐楷和唐草,而应该是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晋楷和晋草,在此之前虽然有三国时期的钟繇的小楷,但那时的楷书还没有形成书风,或者说楷书还不是主流书体。草书也是这样,三国时期的皇象书写的章草曾经风靡一时,但同楷书是一样的问题,而到了王羲之时代,楷书和草书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书体,而且笔法、结构、章法等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法体系,成为成熟的书体。
隶书、魏碑、晋楷
因为草书是动态书体,同隶书和楷书在笔法上差距太大,可比性很小,所以在下边的论述中我重点以汉隶和晋楷之间作一些类比,以说明楷和隶在过渡演变过程中的异同。
(一)结体上:晋楷仍带有汉隶扁方字形特征,但却明显出现长方结体的单字,总体以正方为主。如果将魏碑作为中间书体的话,魏碑字多以正方为主,汉隶以扁方取势,晋楷则向长方发展。汉隶以单一笔画为主,比如点、横、竖、撇、捺、钩,而一旦遇到组合笔画,比如横折,就要分两笔写就,而晋楷则出现了一笔写出的组合笔画,比如横折、竖折、竖弯钩等。
(二)笔法上:汉隶横画起笔向左下方逆锋、以写出蚕头形状,晋楷则改为向左上方逆锋(露锋起笔则呈现左上斜角)、而写出三角形棱角。汉隶横画收笔一般向右上方出雁尾,而晋楷则改为向右下方顿笔裹锋。在这个笔画上,晋楷保留了汉隶中间细腰、略向上拱起的特征;一波三折笔画是汉隶的主要特征,在长横、弯钩、捺笔中均有体现,但这一特征在晋楷长横中彻底消失,在捺笔中完全保留,而个别钩画中能够看到蚕头雁尾的痕迹,已经不太明显。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汉隶同晋楷在笔法上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晋楷中出现了顿笔转折这一笔法,而汉隶则一般采用搭接笔法,分两笔写就,即使汉末时期的隶书有时也用一笔写出组合笔画,但却不使用顿笔,多用圆转过渡。
(三)章法上:汉隶碑帖大多讲究横成列、竖成行,而且一般行距小于列宽,显得纵向疏朗、横向紧密,这也是汉隶书法的主要章法特征。而晋楷则多数只讲究竖成行,而横向不再成列,这样晋楷就只重行距而不再讲究列宽。
成熟时期的汉隶在向楷书和隶书过渡过程中已经有了楷草笔意,个别笔画隐约带有楷草雏形
楷书和草书形成之后,某些笔画带有隶书笔意,是“遗传”的因素,那是母体的印记。其实,就像婴儿在发育过程中会显现成年时期的特征一样,东汉末期的隶书就明显带有楷书和草书的笔意。
《曹全碑》局部
上图是汉《曹全碑》中的一个截图,其中的捺画和横折笔画,已经很接近楷书,同传统意义上的汉隶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异,如果单独拿出来放在楷书中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乙瑛碑》局部
上图是同样为成熟时期的汉隶经典《乙瑛碑》截图,从总体上看能够很明显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灵动,不仅大量使用露锋起笔和露锋收笔,而且在一些撇、点笔画的末笔大多带有回锋引带的笔意,这都是草书笔法的元素。
清代以来隶书发展出现革命性创新,楷隶杂揉、草隶混用成为隶书创作的新时尚
清代以后,现代隶书大量使用楷草笔法,楷隶和草隶逐渐向隶楷和隶草转变,实际已经形成了两种全新的现代书体。
扬州八怪隶书作品
在隶书的创新的变革上,突破最大的时代是清代。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书画家,将国画技法和现代书法元素融入隶书,引领了一股隶书创新的潮流。其中伊秉绶将美术字技法用到隶书中,创造出“黑体字隶书”,实际上应用的是楷法;金农用侧锋、甚至偏锋写隶书,被 后人称为“漆书”,里边揉合的是草法;而郑板桥则将楷法和草法“一锅炖”,创造了隶楷行三体合一的“乱石铺街”体。
郑板桥 作品
上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郑板桥书法作品,不知被多少书法家临摹过,也不知被多少文人雅士作为座右铭挂在书房。这幅字其实就是郑板桥隶书书法的典型代表,主体格调上是一幅隶书作品,横画和捺笔带有明显的隶书特征,但转折顿挫、提按钩连又分明是楷书和行书笔法。
郑板桥对隶书的改造,无疑对后世、尤其现代隶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按照他的这种创新模式,有的书家还因此而成为大师级的隶书高手。比如已故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和上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他们的隶书都是结合的楷法和草法进行创作的成功典范。
刘炳森先生隶书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取法于乙瑛碑和礼器碑的元素较多,在笔法上却揉合了楷书和草书的技法。他的隶书起笔多用露锋,横折笔画往往使用转折技法一笔写成,这都是楷书的笔法,在传统隶书中是不可以用的。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个横画平行排列时,往往用牵丝引带,上下笔画首尾呼应,显得很灵动有趣,但这却是草书技法,在传统隶书中也是不多见的。
另一位现代隶书名家就是前中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他的隶书也可以称为楷隶、草隶,当然也可以称为隶草、隶楷。他的书法基本创作特点就是用楷法和草法写隶书,或者是用隶书元素来写楷书和行书,却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张海先生书法
当然,刘炳森和张海先生的隶书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但我认为,他们在隶书创新的道路上都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他们追求的仍然是传统和古法,而不是那种作丑作怪的流行艺术,起码这种笔法的融合和书体的结合是成功的,这种书法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结语:现代书法怎样处理楷草笔法在隶书中的应用
隶书中加入楷书元素可以叫做楷隶,加入草书元素可以称为草隶,但根本上还是隶书;而楷书和草书中加入隶书元素则叫做隶楷、隶草,本质上还是楷书和草书( 行书)。但具体怎样定义,其实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这取决于哪种书体的成份为主。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正处于一个最幸福的时代。没有哪个时代的书家能够像我们今天这样,拥有完整的学习文献和参考资料,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的、拓印的、影印的碑帖来见到一切想学习的高清书法资料。现代书法创作如果不把尽可能多书法元素整合在一起,简直就是浪费资源。所以,对于楷、草、隶三体杂揉或者三种笔法混用不是对书法的恶搞,而是一种技法的创新和进步,应该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
但是,如果举办专业的书法展览或书法比赛,比如中书协每年要举办的全国隶书展,就必须是纯粹的汉代隶书,也就是成熟时期的规范隶书,甚至连简牍、清代风格的杂体隶书也不能入展。
方圆居主人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