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之父”顾方舟:父子俩冒险以身试药,留下最甜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去医院打针,偶尔会吃到一颗白色的“糖丸”,味道甜甜的。我们那会是真穷,没吃过好东西,以至于过了二三十年,“糖丸”仍是童年最甜的回忆。
后来涨了见识,才知道那不是普通的糖丸,而是混着液体疫苗的药丸。因为这颗“糖丸”的存在,中国千百万儿童免于致残,健康成长。而“糖丸之父”顾方舟,为此花费了整整40余年的时间。
一
1944年,顾方舟考入北大医学系,以他的学历和专业,完全可以选择一份条件优渥的工作。然而,他却选择了国家刚起步的苦差事——公共卫生事业。因为他知道,当医生固然可以救人,但公共卫生却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1951年,国家选派375名科研人员赴苏留学,顾方舟就是其中之一。在苏联,顾方舟师从病毒学家丘马科夫,研究病毒学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二
1955年,江苏南通突然爆发“脊髓灰质炎”疫情,1680人因病瘫痪,466人不治身亡,其中大多数都是孩子。随后,疫情蔓延至全国多地,上海、青岛、济宁、南宁等地均爆发疫情。一时间,人心惶惶,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不敢让孩子出门。
脊髓灰质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儿麻痹症,危害对象主要是1~6岁的儿童。由于病症是隐形传染,发病症状跟感冒发烧无异,很难引起家长的重视。可一旦发病就晚了,孩子一夜间便手脚瘫痪,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应对这一难题,顾方舟临危受命,进入脊灰病毒研究领域。
1958年,顾方舟从患者的粪便中成功分离出病毒,为制定免疫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位母亲曾不远万里找到他,求他为患病的儿子治疗,当母亲得知目前无法治愈时,瘫倒在地,久久未能恢复。这一幕,让顾方舟记忆深刻,从那之后,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脊灰疫苗研制出来。
三
1959年,顾方舟前往苏联考察脊灰疫苗。当时,莫斯科医学界正在为死疫苗和活疫苗的研制,展开一场激烈的大讨论。美国研制的死疫苗,特点是安全,缺点是价格太贵,而且低效。美苏联合研制的活疫苗,特点是便宜、高效,但安全性存疑。
顾方舟经历了这场大讨论,他在苏联翻阅了大量资料,对比两种疫苗的优劣之后发现,美国虽然大规模推广了死疫苗接种,但这种疫苗只能防止患者不发病,不能阻止病毒传播。
而且,注射死疫苗的价格高达15美元,是活疫苗成本的千倍,国内既没有能力生产,又没有足够的钱推广。因此,顾方舟卫生部提出建议:研制、推广活疫苗,才最符合我国国情,这一建议得到卫生部的采纳。
四
1959年12月,顾方舟从苏联考察归来,用带回来的苏联疫苗样本为基础,开始着手研制脊灰疫苗,并进行试验性生产。
在Ⅰ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测试疫苗对人体是否具有副作用,顾方舟冒险以身试药。一周过去之后,身体一切正常,可他还是愁眉不展。
因为成人大多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他没事,不代表疫苗没问题。如何证明疫苗对小孩子有效呢?思来想去,他做了一个令外人震惊的决定:让自己年幼的儿子试药。最终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
五
疫苗研制成功之后,迅速在全国11个城市进行推广,防疫率高达93%。面对日益好转的疫情,顾方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很快又发现了问题。
研制的疫苗是液体的,需要冷藏,这在大城市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在偏远的乡村,如何解决运输、保存的问题呢?另外,小孩子对疫苗很抵触,常常造成浪费,这也是个问题。
有一天,顾方舟灵光一闪,想到孩子们都喜欢吃糖果,那么疫苗能否做成糖丸呢?带着这个想法,顾方舟与团队研究了一年多,1962年糖丸疫苗终于面世,它不仅可以常温保存,解决了运输难的问题,还提升了防疫功效。最主要的是小孩子都喜欢吃,顾方舟因此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得益于顾方舟的努力,我国从当初的无疫苗可用,变成了现在的“无脊灰”国家,中国千百万儿童因此得以健康成长。
如今,糖丸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被新疫苗取代。但它在中国人民几代人的记忆中,将永远存在。“糖丸爷爷”的故事,也一定会被一代代国人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