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我们还能回到“文化广场”吗?

《深圳商报》前不久深化自身定位,进一步明确大财经与科技方向,“文化广场”作为曾经的周刊名称、专刊名称、专版名称,终于再次谢幕。

一位同事告诉我这个消息,我说,各报的精准化定位是大势所趋,我非常理解这样的变化。

我又说,“文化广场”这个名字存在一天,我就不能怀念它,因为它还活着。现在好了,可以怀念了。

我对“文化广场”的感情至深且广,一言难尽。上个周末,我请几位老朋友在食堂小聚,有人问,因何而聚呢?本来也没有什么明确目的,他这一问,我忽然就说出了自己事前也没想到的理由:记得吗?26年前,“文化广场”就是在这栋楼的7楼创刊的;“文化广场”百期座谈会是在6楼东头的会议室举办的。

于是饭桌上,大家开始一一讲述当年如何和“文化广场”相遇的故事。我说,怎么回事?怎么成了“文化广场”追思会了。众人起哄道,大家都在追思你,机会难得,你就听着吧。

座中有名王绍培者,老友也,“文化广场”老作者也。前几天他在朋友圈里写了一段微信,叫《有关蛇口的种种记忆》,其中提到“文化广场”——

……

我还在花果山短暂地居住过一段时间

那嘈杂的过道,狭窄的房间,总有人

热衷唱歌的年轻的时候,我在阳台的

餐桌上写《南方生活与私人词典》

后来它发表在《文化广场》上

我是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写那篇文章的

我引用过一个台湾歌手的歌词

“回淡水的途中,雨下个不停”

我突然想重读绍培的那篇文章,看看文章中如何提到“下雨的夜晚”,还有台湾歌手的歌词。

25年前发表在“文化广场”上的文章,现在还不难找。有纸版,也有数字版,这样就很安全,查找也方便。如果是现在写的文字,比如发在朋友圈里的随感之类,谁能保证今后还能读到呢?你如果设了朋友只能读三天内的内容,那么三天之后,除了特殊人员,别人若要重温,大不容易。再说,你的微信号可能自我放弃,可能被人丢弃,更有可能被彻底删除,这样一来,纵使你的文字曾经天花一样乱坠,从此也再踪迹难寻,仿佛天地间从来不曾有过那样一段字词句的组合。这样想来,还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让人放心。当然,也可以说,更加让人不放心。

绍培那篇《南方生活与私人词典》,发表在1996年9月19日《深圳商报》第7版“文化广场”周刊上,专栏注明是“生活在南方”。

“生活在南方”是当年我们的一个征文专栏。绍培寄来的文章,忍不住先发挥了一通对“生活在南方”的理解——

“生活在南方”这一短语也许只是对那些以前不是在南方生活的人而言才是意味深长的。在他们生命的某一阶段,他们必须借助南方才能实现对于生活的某种想象。我在上大学之前,常常梦见校园的情景;我在来南方之前,常常梦见在南国的街头行走。这两个梦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有期待的意味,而且比醒觉的我有更清楚的目标。当第一梦境如期兑现后,第二个梦境的兑现就有一种必然性。我说过“只为来就来了”这样模仿禅语的话,但多少也有点真实性:既然三番五次地梦见了,那么这件事就是不容置疑的。“生活在南方”,其实相当于生活在别处。我以为人也许就该有一点痴情,相信生活是在别处的……

然后,雨就出现了——

几年前偶尔听见一位歌手唱:

回淡水的途中

雨下个不停

——一下子就激动了。如果我就身在淡水这个地方,我还会激动吗?

现在我是身在南方了,我激动吗?我上面提到的歌手是一位台湾歌手——准确地说是一位隐士,他隐居在淡水的一座山上。如果这位歌手不是一位隐士,他的歌词的美恐怕要大打折扣。我能想象他在下雨的途中,他甚至宁愿雨下得更大一些,以延长回家的幸福感觉。南方多雨,我不也是常常处在“回什么地方的途中,雨下个不停”的情境中吗?回什么地方呢?

……

绍培的这篇文章很长,发表时我未做删节。他的文章是用不着删改的,若觉得不合适,那最好整篇毙掉。

那天中午吃饭,绍培说,他平生的第一次醉酒,是献给“文化广场”的。他还记得那次他一个人喝了足有六瓶红酒,我却对此仅有模糊印象,可见我也喝多了。醉酒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一篇文章,让那天整个“文化广场”板块都撤掉了,我和责编还给罚了款。我们于是罚王绍培请客,他豪情万丈,来者不拒,喝到最后直接抱着红酒瓶不放。

这一会儿我渐渐回忆起事件的原委,但是已想不起那篇“惹事”文章的内容。该是2004年前后的事了,当晚签完版面,一切平安无事,我们去吃夜宵。谁知第二天一上班,发现B叠“文化广场”根本没印。原来前一天负责报题的总编室A叠值班主任读了已经签付印的B叠后,认为王绍培的文章中有一段大大不妥,就电话里读给总编辑听。那老总一听火冒三丈,高呼“撤稿”“撤版”“全撤”!

第二天总编辑找我谈话,严厉批评。

我说,那一段确实不妥。

总编辑喊道,那你还发?怎么把关的?

我说,你看过那篇文章的全文吗?那篇文章就是为了批驳这段话而写的!

绍培的文章常常有惊心动魄的句子,比如朋友圈那篇《有关蛇口的种种记忆》的结尾——

那时,我偶尔也跟朋友

一起来这个地方眺望一下远方的大海

我们一样更喜欢过去这一带的荒凉感

或许我们不见得是真爱它的荒凉

只不过在它荒凉的时候,我们那么年轻

他喜欢的台湾歌手的那两句歌词我也喜欢,这一会儿把“淡水”改成“文化广场”正合适——

回“文化广场”的途中

雨下个不停

(0)

相关推荐

  • 雨中文化广场小景

    岑春徽/摄

  • 【听】春天的雨 文|张立华 诵|金辉

    文|张立华      诵|金辉 有一种诗意叫春天的雨, 没有春雨的江南, 就少了那份神秘, 有一种诗意叫春天的雨, 没有春雨的塞北, 就少了那份豪气. 春天的雨是跳动的精灵, 把那些小草, 出落成了仙 ...

  • 胡洪侠书故事|台北、香港和深圳的三个老男人还能一起再“对照”吗?

    右起: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 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同是1963年生人,他们二位或大我半年,或五个月.十年前我们开启"对照记@1963"写作计划,每周选一常用词,对比对照对 ...

  • 胡洪侠| 周作人写给钟叔河的条幅还没归来

    钟叔河著<儿童杂事诗笺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今天正月初七,到处都在喊开工大吉.我亦准时开工,照例开会.挤时间装书入箱,晚七时收工才打包15箱. ...

  • 胡洪侠|扉页上的心事你还记得多少

    买了新书,赶快在扉页或书名页写上自己的大名,再写上购书地点和年月日,若有名章,不妨钤上,有其他可说的话捎带也写几句--我必须得说,这是一个好习惯.你若无此习惯,建议今天起开始培养. 我原来是拥有这一好 ...

  • 胡洪侠| 这本书不仅丰富我们的阅读,还丰富了我们的阅读史

    因前几天参加了一场<在中国大地上>新书分享活动,我对保罗·索鲁大感兴趣,尤其是他这本写中国的书.前天在报业集团出版社和后浪老总吴兴元聊天,我说你们今年的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当然你们原来的许多 ...

  • 胡洪侠|认了一小时的字,还没认全

    现在需要你帮忙了! 我认了一小时的字,图中的篆体字,此刻还没认全. 姜威生前,颇热衷于自己做书,这多半是因为他想印的书,循正常渠道绝印不出来,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折腾. 某夜酒后,他呼朋唤友去色香味居看他 ...

  • 胡洪侠| 理想还在吗?信心还有吗?

    读<文林回想录>,我特意翻出北京三联版<乡愁的理念>重读.两书的出版时间相隔三十年,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这样的对照阅读和单独阅读其中一本的感觉大不一样:毕竟有几十年间的风云变 ...

  • 胡洪侠|“文化广场”的网事

    昨天我的公号文章<我们还能回到"文化广场"吗?>的阅读量比平时高了不少,一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也循声而来,成了"夜书房"的新客人.中午时分商报一同事发 ...

  • 胡洪侠|那一代人的故事我们还没读懂

    昨天我在这里讲衡水农民企业家刘占坡建造衡水地标建筑滏阳大厦的故事,五味子兄在留言区说:好难的创业!那个年代,各地都有刘占坡这种人物.在那个年代,非有这种性格的人,不能成事. 所言甚是.然而为什么是这样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