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烈摇动已知的一切的人

商品和影像的庞大堆积,

会淹没生活原本的真实面孔。

如果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从丰富的商品和影像中去体验和感受,那就没有问题,如果不是,就需要重新打量生活。

——小编夫莽

德波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

居伊·德波

以下文章节选自《居伊·德波》(Critical Lives传记系列)

[英]安迪·梅里菲尔德著,赵柔柔、崔晓红译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和同时代的人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过于猛烈地动摇了已知的一切,以致要过很长时间才会逐渐被理解,被接受,同时也就开始了被回收、被招安、被规训的过程。比如德波常提到的维庸、萨德、洛特雷阿蒙即如此,德波自己亦如此。
居伊·德波是谁?他自己根据媒体给他的命名,整理了一份蔚为壮观的清单:“策划者、虚无主义者、伪哲学家、教皇般一贯正确的人、孤僻之人、导师、催眠师、信奉自我的宗教狂、恶魔、幕后黑手、被诅咒的灵魂、激进主义的公开信徒、精神领袖、疯狂的施虐者、愤世嫉俗者、卑鄙的梅菲斯特、蛊惑者、可怕的扰乱者”。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尤其是他没能看到他死后媒体给他贴上的更多自相矛盾、混乱不堪的标签。
去年,当一些美国大学试图收购德波的手稿时,法国文化部宣称,这是“国家宝藏”,因此要竭力阻止出境。为了筹到抢购这批手稿所需的资金,法国国家图书馆随即组织了一场募捐晚宴,邀请了两百多个大资本家之类的社会名流出席,现场还展出了德波《景观社会》的部分手稿。不过,这个事件虽然以喜剧开始,却以悲剧结束:这场晚宴最终只收到十八万欧元的捐助,大约仅占所需款项的十分之一。
看来,德波的手稿不仅成为他毕生揭露、批判的商品,而且是商品中的奢侈品,德波自然也就成为官方承认的伟人,不再是他自己宣称的“一个土匪”,哪天像伏尔泰、雨果、马尔罗、大仲马等这些他绝不会喜欢的人一样搬入先贤祠,也并非不可能。“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我们怎么也难以排遣一种时空乱码的荒诞感。
德波作为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建者,对现代社会做出过深刻的分析和彻底的批判,其思想震撼性地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过,他的著述其实并不多,几本薄薄的书,还有几部画面支离破碎的电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比大多数写作的人写得少,但是我比大多数喝酒的人喝得多。”他的全部作品中最著名、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景观社会》,这也确实是他的代表作。这本1967年出版的论著直接影响了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当时不仅巴黎的校园,就连许多边远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涂满了从此书中摘抄的语录,与格瓦拉语录、毛泽东语录混杂在一起。德波自己也曾以挑衅的姿态说,《景观社会》是一本没有缺点的书,所以在以后的多次再版中,他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修改。
《景观社会》由221篇“短小、奇异、优美的短论”构成,像尼采的警句,像洛特雷阿蒙的《诗》,尤其是其中大量参照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思想,例如有关意识形态、异化、物化、商品拜物教的思想。
全书开篇第一句“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全部生活,表现为庞大的景观堆积”,就是改写自《资本论》首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种性质的改写,也是德波和情境主义者从洛特雷阿蒙那里学来的,他们称之为“易轨”,是他们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之一。此处的“易轨”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景观”一词替换了“商品”。显然,就像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而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一样,德波要通过分析景观来揭露现代社会的本质。
法语、英语等语言中的“spectacle”一词,在中国的翻译有“景观”、“景象”、“奇观”等。虽然这几种大同小异的译法基本上能让我们理解德波的概念,但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一来源于拉丁语“spectaculum”的单词,在西方各主要语言中都有第二类含义,即“表演”、“演出”、“戏剧”等,而且德波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强调了这种跟演戏相关的意义。
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德波使用“景观”这一概念,试图“统一并解释一种呈现巨大多样性的表面现象”,画出“现实生活的地形图”,展示现代世界的图景。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随着飞速发展,越来越绝对地控制了现代社会,侵占了全部的社会空间,甚至连个体的休闲与消费都受其奴役。“私人生活成为这样一些需要付费的东西的领地:广告、时尚、快餐、电影、流行音乐明星和迷人的肥皂剧”,“原本活生生的一切都转变为一种再现”,“一个分离出来的虚假世界”,“一个所有人与事都以某种荒谬的悖论形式参与其中的颠倒世界”,因此,“总体而言,景观作为生活的具体反转,是非活人的自主运动”。另外,景观为了强化自己的暴政,不断地把自己装扮成至高无上的善,装扮成唯一的可能性,用自我表扬的独白替代个体间真正的交流,这显然就是宗教独裁的现代版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不仅是图像和表演,更是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意识形态。德波正是要通过辩证的反转与否定,从理论上破除这种商品拜物教普遍化编织的谎言,让景观社会的潜意识变得可见,可理解,以此唤醒处在异化状态、麻木状态中的人们, 从“整体批判”走向“全面实践”,走向战斗。
1988年,也就是在二十一年之后,德波又出版了《景观社会评论》。在此书中,德波以前的乐观主义语气似乎消失了,他只满足于为社会诊断,不再开方。他宣称:“眼前的这些评论与说教无关。它们不打算推荐什么是可取的或仅仅是更可取的。它们只记录‘什么是’。”他现在认为,以前的集中景观和弥散景观已经合并成一种综合景观。这种新的景观不再让真实社会的任何部分逃离,它融入现实本身,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现实。景观的延续培养了一代屈服于它的法则的人,这代人成长在这种条件中,讲的正是景观的语言。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没达到过如此完美的地步,这是历史上所有统治者梦寐以求的统治方式和统治阶段。

那么,今天,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呢?德波没有给出答案。德波之后又一个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家波德里亚,尽管在德波思考的基础上,用“仿真原则”深刻地定义了这个他称之为“超级现实”的社会,但似乎也没有给出有效答案,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说,今天的一切革命都已经成为“守法的革命”。波德里亚提倡,用等值于代码结构暴力的象征暴力,以毁灭与死亡的形式,在仿真的极限打击今天的超级现实,但他的这一方案很难说有什么可行性和操作性。看来,未来永远是一个问题。

难得一见,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