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印 : 走进宣城市博物馆
走进宣城市博物馆
文 / 沈学印
去年此间,我在安徽合肥旅行采风的时候,就有去宣城的日程安排,后因家中有事便匆匆赶了回去,错过了一次宣城之旅的行程。
安徽的宣城,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谢眺、李白、石涛等历代名贤雅士,皆慕其名,纷至沓来。敬亭山、广教寺、桃花潭等无不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宣城的宣纸更是名扬海外,世人称赞。
这次来到宣城,还和初到任何一个城市一样,首选了必去的博物馆。
宣城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内水阳江大道与响山路交叉路口的西南端,坐五路公交车就可直接到达,很方便,路程又不远,车内还有空调,冷气清新,爽身舒适,是个出行的好日子。
这个博物馆的规模还是够大的,是个新建的标志性的城市建筑。从外观上看,其建筑宛若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降临宛陵湖畔,眺望宣州鳄城。
宣城市博物馆的整个馆藏以文物为依托,以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运用图片、模型、场景等辅助手段,分设为石器、陶器、瓷器、青铜玉器、文房四宝五个专题馆,生动地再现了宣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馆藏来看,南宋时期的青釉刻花盘、宋代的多嘴陶罐、西晋时期的蟾形水盂丶战国中的漆樽、宋代的抄手歙砚等稀世珍品,都在这里得到了一一的展示,让人们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商代时期的云纹铙,不仅铸造精致,造型古朴,而且它的纹饰至今还保持着工整细密,流畅自然的特征;汉代的“丹阳”镜,西晋的青瓷堆塑罐,也都造型奇特,生动形象,特别是内区的纹理饰线、外区的篆刻阳文,以及它的釉色图案,都充分展现了整体造型的奇特与完美,其深刻的寓意能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点。
在一处若大的展柜前,几个看上去略显内行的观赏者,正围在一块歙砚议论纷纷,指指点点,评说不一。
看过说明,方知此歙砚是1999年在宣城市敬亭苑一小区出土的。该砚制作精细,雕琢讲究,线条简洁间有眉纹,磨利光滑且有斜面砚堂,一看就是一块显见珍稀的好物件。如果把大文豪苏东坡的那句“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用在此歙砚上,怕是最为恰当不过了!
宣城市博物馆共分五层,分设长期展厅和临时展厅。这里常年展出着《千年古都 人文宣城》,以此再现宣城的悠久历史和地域文化的通史陈列。
说到宣城,就不能不说一说以笔墨纸砚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一一《文房四宝》,它是宣城最具风采的重墨佳,笔力扛鼎。另外还有一个专题展览,那就是《吾土吾情》,它将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皖南的古建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以怀旧的情感风格复原了宣城的古街旧貌,原汁原味地回归了本真乡土的民俗风情。
馆展的其它几个主题展出也很有意味。《沧桑岁月》,追溯了八万年前的往昔事件;《古府遗韵》,讲述了近代史上的历经纪事;《上郡风采》,展现了汉代六朝的文物精粹;《望州华章》,回放了宣州的“陵阳奥壤,土广人庶”的辉煌场景;《红色记忆》,最能唤起人们的觉醒 ,不忘初心,永在路上……
博物馆内人声静寂,但参观的人心潮都是起伏的,思绪都在飞扬着!
走出宣城市博物馆,漫步在杨柳依依的宛陵湖畔,心海还流连在那座宛若蝴蝶飞舞般的展馆中。
文物珍稀,历史还原,藏品精致,先贤伟大。
欣赏这些稀世珍品,感悟先贤人杰聪慧,这在生命之旅也称得上是人生快乐之事了,想想也莫过于此吧!
2019年7月7日晨7点30分于合肥至齐齐哈尔T242次列车8车32号车过山海关时
作家名片
沈学印 ,笔名晓哂、继续弹、逍遥剑客哂等,曾供职电视媒体,记者、编导、制片人。曾获国家、省级文学奖项30余次;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新闻记者”、“自学成才标兵”称号;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伊春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伊春市小小说学会会员等。兼职多家报刊名誉主编、主编、艺术顾问及特约编委等;曾创办主编《江海文艺·东北版》、《岷州文学·绿色风》、《雅海文学·综合版》。现为《乌苏里江·绿色风》杂志社总编、《知青文学专号》主编。定居黑龙江省伊春市。
赞 (0)